下列口号,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遣儿打东洋” ②“到解放区去”
③“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④“扶清灭洋”
A.③④①② | B.②③①④ | C.②①③③ | D.③②①④ |
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主权沦丧,民族蒙耻。由此推断清光绪二十一年应该是 ( )
A.1842年 | B.1860年 | C.1895年 | D.1901年 |
1937卢沟桥事变发生时日军出现在北京近郊,其援引的条约签订于下列哪一战争之后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千年变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1)近代中华民族“遭遇的极大困难”是什么?
(2)简要概括19世纪中华民族两次反思的实践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积极影响。
对中国的了解、感知、认识、定位和描述等,西方人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文化心理等进行判断、取舍、抉择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印象截然不同。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初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印象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中国印象与《辛丑条约》内容
材料三 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1)结合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状况,分析18世纪初期西方人把中国称为“巨人中国”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现象?对此,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应对,先后设计了各种救国方案。你若要了解其中一方案,可以查阅哪一历史文献?请举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方案加以说明。
(3)上图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印象,认为中国是强凡而邪恶的,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b£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中国自身的发展变化,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园。
(4)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部分西方人“美国经济受制于中l斟经济”这一的观电的看法
近代史上,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侵略,披着宗教外衣的文化侵略者打着“传播基督教福音”的旗号对中国大肆侵略。与此无关的是( )
A.《天津条约》 | B.《望厦条约》 |
C.《黄埔条约》 | D.《辛丑条约》 |
材料“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宜镌骨铭心纪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事焉: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甲午之役,丧师割地,东亚霸权拱手以让诸日本。甲辰之役,日本与俄争我满洲,而以我国为战场,我反作壁上观,其结果致敌势益见披昌(注:飞扬的意思)。甲寅之役,日、德构衅,以吾国山东为战场,一如日、俄故事,后幅文章,竟欲演亡韩之惨剧于吾中国。”
——摘自李大钊《国民之薪胆》
回答:
(1)材料中所提及的“三事”分别是指哪三件事?
(2)如何理解“甲午之役,丧师割地,东亚霸权拱手以让诸日本”?
(3)“甲寅之役”后,山东地区的权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山东问题后来在我国引发了什么爱国运动?这一运动对中国历史有何重大影响?
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半殖民地最明显的经济特征是( )
A.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自然经济趋于解体但是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
B.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斗争 |
C.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D.列强进入资本输出为主,同时瓜分世界的新阶段 |
“可是战争结束时,战败国沙皇俄国‘不割寸土,不赔一个卢布’(尼古拉二世语),却要中国人民去接受战胜者的宰割。”为此,中国
A.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约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
B.失去了西北地区包括伊犁在内的七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
C.继续丧失南满铁路及其支线的权利 |
D.失去了京津地区的军事控制权 |
图反映了19世末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这一侵略特征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
A.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 B.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
C.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 D.八国侵略军联合侵略中国 |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杭州开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西沿运河塘路,南至拱宸桥脚,北至瓦窑头,东至陆家务河,径直3里,横约2里,周11.2里。主权沦丧,民族蒙耻。杭州商埠之开辟是根据
A.《南京条约》 | B.《马关条约》 | C.《辛丑条约》 | D.“二十一条” |
新中国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定位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上世纪90年代以前强调革命史观(反封建反侵略斗争),近些年来强调现代化史观(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趋势)。以下不能同时体现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是 ( )
A.太平天国提出的《资政新篇》 | B.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 |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D.抗日战争 |
甲午战争中,各地人民“同申义愤,愿做前驱”,“壮夫老幼,死战不降”。就在日军占领威海卫那年,一姚姓夫妇生下一子,取名“姚破虏”,取“要破虏”之意,寄托了人民抗日的决心和勇气。这位“姚破虏”的生肖应该是属( )
A.蛇 | B.马 | C.羊 | D.猴 |
史学界认为:“任何文化都由外在物质、中间理论与制度、内部心态三个层次构成的有机体。当两种文化接触时,首先容易相互发现的,是外在的物质层面;习之既久,渐可认识中间的理论和制度;最后方能体味各自的核心即心态层面。”近代前期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正式走过了这样的历程。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与心态层面”各指什么历史事件?
(2)分析从“物质层面”过渡到“制度层面”的原因。
(3)“心态层面”的主要内容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