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
B.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
C.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
D.美国官员对万隆亚非会议上周恩来的评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示材料说明当时(  )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毛泽东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个新中国具体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一边倒 ” D.“一大片”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说:“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处境大致相同的亚非国家首先应该友好合作,实现和平共处。……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段话最有可能出现在哪种场合上(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尼克松访华时 D.中印会谈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的退回。这表明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英国政治家维克多·薇兹笔下的一幅关于中苏关系的作品。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手持镰刀,中国领导人毛泽东手持铁锤,正在进行激烈的“乒乓球”比赛。对这幅作品的解读错误的是(     )

A.反映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B.两国领导人政见的不同
C.双方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 D.中苏实行“乒乓外交”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两国就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它作为中印关系原则被写进双方签署的协定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印度两国由此结成同盟关系 B.中国外交政策实现了明显转变
C.“一边倒”战略的重大胜利 D.大力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这分明是一个深刻的道理:把纷繁的国家问题化简;把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融合。同时,也郑重地向世界宣告:不屈的中华民族有信心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事情。伟大的实践,再一次将成熟的理论升华。” 这首网络诗歌所反映的思想主张(  )

A.体现了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C.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首次提出是为了解决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军,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决裂前后》)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苏两国之间形成同盟关系 
②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③维护了东亚地区和平,有效地防止该地区战争爆发 
④体现了新中国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戴高乐认为:“不应该单单从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制度的对抗这个角度来处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下列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可支持这一论断的是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反对美帝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69年《人民日报》对联合国不满、批评和谴责的文章占当年该报纸关于联合国政治类文章的71.43%,1970年为17.24%,1971年为3.13%。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三世界国家控制了联合国
B.尼克松访华改善了中美关系
C.中国国内“左”倾思想得以根除
D.中国对美政策做出调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