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 “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 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
C.导致了地方割据 |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
“唐代科举从形式上看和过去的孝廉、秀才有继承关系,只是当门阀盛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材料旨在说明唐代科举制( )
A.继承了选官方式 | B.促进了经学发展 |
C.扩大了举荐范围 | D.淡化了门第出身 |
据史料记载,唐初诏令男20岁、女15岁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岁、女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人口增长 | B.稳定地方秩序 |
C.完善政绩考核 | D.增加政府收入 |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同时代国家相比,都更具有平民性……即使从政治实践看,这种平民化的特色也远甚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能体现材料中“政治实践”的是( )
A.郡县制的推动 | B.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
C.内阁制度的建立 | D.科举制的实行 |
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 )
A.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 | B.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 |
C.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 | D.宰相权力的大小 |
史书记载:“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A.中书省 | B.行中书省 |
C.宣政院 | D.宣慰司 |
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
姓名 |
官职 |
出身 |
萧何 |
相国 |
县吏 |
樊哙 |
左丞相 |
狗屠 |
灌婴 |
太尉 |
布贩 |
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 )
A. 世卿世禄制 B. 军功爵制
C. 察举制 D. 九品中正制
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
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 | 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
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 | 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 |
范镇奏章:“……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而欲阴阳和,风雨时,家给人足,天下安治,不可得也。”范镇揭示了( )
A.秦朝丞相制度的弊端 | B.唐朝三省六部制分权的优点 |
C.北宋中央分权制度的弊端 |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作用 |
“唐代科举从形式上看和过去的孝廉、秀才有继承关系,只是当门阀盛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材料旨在说明唐代科举制( )
A.继承了选官方式 | B.促进了经学发展 |
C.扩大了举荐范围 | D.淡化了门第出身 |
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益,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 B.分工明确,相互制衡 |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举权 |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
C.察举制的弊端 |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 | B.②④③① | C.③②①④ | D.④②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