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中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在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②三省六部制标志着我国古代封建国家官僚制度的成熟
③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④清康熙时期设立的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④ | D.①②④ |
在《国史大纲》一书中作者认为“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与作者观点相符的历史时期是( )
①春秋、战国 ②隋、唐 ③宋、元 ④明、清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②③④ | D.②④ |
.“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
A.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 B.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 |
C.没有依照条例办事 | D.较好发挥监察作用 |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从材料中得出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之一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
白钢在《中国政治史》中说,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宋代的科举制实行“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下列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唐代行卷制注重考生平日作品,带有主观性,是不可取的 |
B.宋代的糊名制杜绝了请托造假等科场舞弊现象 |
C.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程序上的进一步僵化 |
D.反映了对官吏选拔制度的公正性的不断的探索 |
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
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
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
范镇奏章:“……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而欲阴阳和,风雨时,家给人足,天下安治,不可得也。”范镇揭示了( )
A.秦朝丞相制度的弊端 | B.唐朝三省六部制分权的优点 |
C.北宋中央分权制度的弊端 |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作用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 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 |
C.科举制和郡县制 | 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
宣政院,初名总制院,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设置,由国师八思巴统领。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因唐朝皇帝在宣政殿接见吐蕃使臣,将总制院改名为宣政院,以帝师总领院事。宣政院的“院事”包括( )
A.掌管吐蕃兵马的征发 | B.管理佛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
C.向各省宣达朝廷政令 | D.负责考察和选拔中央官员 |
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即中书省)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由此可见,元代行省是为了( )
A.强化君主专制 | B.加强控制地方 |
C.缓解民族矛盾 | D.提高汉族官僚地位 |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
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 | B.②④③① | C.③②①④ | D.④②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