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专制皇权得到空前的加强 |
B.政府拥有了最终的决策权 |
C.皇权受到政府的制约 |
D.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 |
自魏以来,谱牒之学大盛。如唐初“太宗命诸儒撰《氏族志》,甄差群姓。……开元初,邵冲与薛南金复加刑窜,乃定。”这一历史现象说明
A.封建专制皇权逐渐削弱 | B.魏晋九品中正制的沿袭 |
C.唐君主为昭示正统地位 | D.宗法制融入古代社会生活 |
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但不乏与之相悖的特殊现象,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 |
B.隋唐在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拆分抑制相权 |
C.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
D.清初军国政事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 )
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 |
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 |
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 |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
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几个宰相一起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分散相劝,防止宰相权重专权 | B.完善中央集权 |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D.扩大民主权利 |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
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 |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
下图分别是三个不同朝代的“地方管理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它们反映的朝代分别是
A.秦朝、唐代、元朝 | B.唐朝、宋朝、元朝 |
C.汉初 、宋代 、元朝 | D.秦朝、唐朝、元朝 |
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决策权 | B.行政权 | C.军政权 | D.财政权 |
《宋史·食货志》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宋初冗官,吏治腐败 | B.战事不断,农民破产 |
C.巩固政权,不抑兼并 |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
C.唐朝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 |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
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根本原因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 B.君主权力的不断集中 |
C.过分倚重母族亲属关系 |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
下列史实违背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A.明武宗死后无嗣,由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 |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后传位给皇后的长子 |
C.唐太宗李世民继太祖李渊位 |
D.清康熙帝曾越过大皇子指定二皇子胤礽为太子 |
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认为唐朝
A.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
B.三省相互牵制 |
C.三省拥有最终决策权 |
D.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