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流传的《杨家将》中,经常发生一旦边关有战事,宋朝就选拔将帅带兵出征的现象,这实际上反映了宋朝( )
A.“荒年募兵”制的实行 | B.“更戍法”的实行 |
C.将帅指挥受制太多 | D.贡举制的实行 |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 B.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
C.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
此项制度使“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
A.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C.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D.妄说百代行秦制,军功授爵成黄粱 |
尚书本是传递文书的小官,汉武帝时“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 ”,皇帝需要找人帮助阅读日常文书,提出初步意见,设立领尚书事一职,帮助皇帝审批文书。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预示着制度变革的方向 | B.表明了皇帝精力的不足 |
C.证明了君主专制的必要 | D.解释了丞相制度的优势 |
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
A.宋代 | B.汉代 | C.唐代 | D.秦代 |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无不打上君主专制的烙印,其中《百家姓》中姓氏的排序就能体现出来。流传至今的《百家姓》版本很多,其中有一位收藏爱好者藏有这样一种版本,其首句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由此可推断这一版本的《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 )
A.西周 | B.西汉 | C.唐朝 | D.宋朝 |
唐赵嘏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据你猜测,这是说唐太宗( )
A.善于用人 | B.虚心纳谏 | C.勤政爱民 | D.科举取士 |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 B.汉、宋、明 |
C.秦、元、清 | D.秦、唐、明 |
两汉的“七国之乱”与唐朝的“安史之乱”( )
①都是地方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
②都由中央“削藩”直接引起
③叛乱平定后,中央集权都得到强化
A.①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②③ |
唐朝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事中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 )
A.中书省 | B.门下省 | C.尚书省 | D.参知政事 |
“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一项措施。对这一措施的正确叙述应是( )
A.置三公,事归台阁 |
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权力 |
C.布衣为相,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 |
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 |
清朝有学者说“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据此可知,学者认为元代行省制度( )
A.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 | B.导致地方治安难以维持 |
C.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 D.造成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