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4分) 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前就有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正属于“家天下”的事例,主要有两项:一为“皇位世袭制”;二为“皇族特权制”。
皇位世袭制史称“皇统”。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行嫡长子继承制。如西汉有司请于文帝曰:“……子启最长,敦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文帝许之。启为太子,即位为景帝。
“皇族特权制”……秦朝建立,李斯主张“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置诸侯不便”。刘邦……大封其子弟为九国,占去国土的大半。东汉史学家班固论曰: “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诸侯王都处于半独立状态,君国子民,拥有军、政大权。
材料二 自秦朝以来,中央官吏和地方行政不再行世卿世禄制度,而代之以官僚制度,大小官吏都是来自地主阶级和庶人,这与西周时期的宗法贵族世袭分封制度有根本的不同……柳宗元对于这一变化(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十分看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在《封建论》一文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又说:“两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朝“有叛将而无叛州”,证明了郡县制是一种好的制度”。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你给“皇位世袭制”和 “皇族特权制”作简明扼要的定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自秦汉开始的选官制度是如何体现“公天下”的。(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代开创中央集权制的积极作用。(4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更加完善,示意图如右。请说明其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行政区域的划分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阅读下边地图,依据地图说明秦朝到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此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认为;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较强,故产生割据局面的时期较多,从元代开始,中央任意将自然环境和文化认同差异明显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力量和文化认同感,防止政治上地方割据政权出现。但难以形成独立经济体,不利于地方发展经济。
(2)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元代前后中央政府在划分地方行政区的原则上有何不同。分析这种变化的利弊。
(3)清代是如何划分行政区的?有什么意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唐朝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不能直接为官。要向步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书法道美;四曰制,文理优长。”
请回答:唐朝的选官制度有何好的方面和局限的地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余秋雨的《十万进士》一文对科举制度作了详尽的介绍和评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想,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热爱这片国土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能为你保留着机会。
材料二 科举制度的直接结果,是选拔除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就整体而言,却是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其中包含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材料三 用八股文取士,不仅内容限定、格式限定,而且许多连接词也是限定的……八股文的毛病首先不在形式而在内容。这是一种毫无社会责任和激情,不知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的昏庸的考试方式。全国士子通过这项考试一年又一年地钻研八股文的写法,结果造成大量的废物。
材料四 科举废除后新式学校一所接一所地办起来了,这不仅释放了一大批原先已经走上科举之途的读书人,而且实实在在地造就了一大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新型人才,20世纪中国的光明面,基本上是由这些新型人才造就的。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科举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2)结合材料三,说明八股取士的特点及其实行的后果。
(3)结合材料一、四,说明科举制和新式学校培养的人才的不同之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个人对科举制度的看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治文明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摘自《王国维遗书》之《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以此从王国里分出许多侯国。侯国列侯只能衣食租税,不能过问政治。
——摘自高中历史教参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依据材料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的哪种政治制度?依据材料说说这种制度的作用。
(3)材料三中的汉武帝为何颁布“推恩令”?结果怎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以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献……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有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时汉独护南道,未能尽北道也。……是岁神爵(汉宣帝年号)二年也。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屯田车师前王庭。是时匈奴东蒲类王兹力支,将人众千七百余人降都护……自宣、元后,单于称藩臣,西域服从。                                
——《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三年,班超遂定西域,因以超为都护,居龟兹。复置戊己校尉。        
——《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三  颉利兴师岁入边,下不堪苦……靖(唐将)夜袭颉利……其国遂亡。颉利至京师,告俘太庙……(帝)乃悉还其家属,授右卫大将军,赐美田宅。     
——《新唐书·突厥上》
材料四  捷书至,天子大悦,……改西昌州曰西州,更置安西都护府岁调千兵,谪罪人以戍之。……                            
——《新唐书·西域上》
请回答:
(1)西汉时已对西域实行了有效的管辖,从材料中找出三条依据。
(2)材料二中“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有何影响?
(3)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中央政府在西北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不同地区体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1)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材料二 “(雅典)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2)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各自特点。试从经济、政治方面分析其成因。 
材料三 (朱元璋)因考虑到“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遂于是年九月“置四辅官”。要求他们“宜体朕怀,心常格神,行常履道,位理赞化,以安生民”。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四 “光荣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国王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此时的君主立宪政体仍显粗糙。……(汉诺威王朝的)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时间一长,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便也成了惯例。而且,从1714年之后,乔治一世再也没有否决过内阁会议的决定,事实上放弃了对行政权的控制。这样,内阁会议先就来事作出决定,然后提交国王认可。如此,一个对议会负责的内阁政府形成了。
——《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
(3)据材料三、四,分析中英两国内阁制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两国内阁制度对本国历史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开创的重要政治制度,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方国家对我们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评价非常高,甚至有人说,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同四大发明一样,对西方影响非常大。据此回答:
(1)科举制正式形成于哪一朝代?它基于一种什么原则为西方大力推崇?
(2)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的实行有何进步意义?
(3)有人说:现行高考制度仍然有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子。你是否同意此观点,为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今中外,制度的创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  按示例完成下列表格:

(2)简要评述唐代选官制度的进步意义。
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世界文明史》
(3)材料二中英国“全新的政体”和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有何创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各有何突出特点?
(4)有人说,美国的政治体制比英国的政治体制进步,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主惘时,实为乱源。
材料三: 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
(2)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它主要盛行于哪一历史时期?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
(4)如果你是皇帝,你会采用哪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请简要说明理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周以后的秦朝(公元前221一前206年),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朝被推翻时才告终。它包括一个独揽大权的皇帝、一个秩序井然的有效的官僚机构、军用驰道网和北方的长城;所有这些使中国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
材料二:宋以后的元朝(1279—1368年)是独特的,因为它是蒙古人而非中国人的皇朝。那以前,游牧民也时常入侵中国,但只能偶尔控制个别地区。而那时,一支蛮人的入侵队伍却首次成功地征服、统治了整个中国。实际上,这些蒙古人当时已侵占了欧亚大部分地区,那时的中国仅是一个东起太平洋、西至黑海的庞大帝国的一部分。但是,这些蒙古统治者,人数上较之他们千百万的中国臣民,少得可怜,而且,得不到中国贵族和农民的拥护。他们以征服者身份进行统治,对中国的制度或者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几乎没作什么让步。他们起用外国人参与行政管理,推崇趋于衰退的佛教而不提倡儒家学说,并普遍地剥削国民。因此,当他们的军事力量衰落时,其政权也就为起来造反的农民和心怀不满的士大夫所消灭。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存在时间短暂”的秦帝国“这些制度使中国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并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指出1912年“帝国结构”被推翻的含义是什么?促使这种“帝国结构”结束的因素有哪些?
(2)元朝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首次成功征服、统治了整个中国?”材料中作者认为元朝“庞大帝国”被消灭的原因有哪些?从文明史观角度看,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材料二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青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年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如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材料三 洛克提出实行法治原则,防止专制独裁的统治。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这些法律的最终目的且唯一的目的是为人民谋福利。洛克提出了著名的分权理论。他把国家主权分为三种,即立法权、行政权(有的称执行权)和对外权(有的称联盟权)。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由民选的议会来掌握。在君主制国家中,两种权力(行政权和对外权)应联合在一起,委托于君主。但行政权和对外权必须从属于立法权,君主必须服从民选的议会。 
材料四 洛克只注意到立法权应当同行政权严格地区别开来,却没看到司法权也是应同行政权相分立的。行政、司法不分,这是宪政制度理论中最忌讳的一种形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唐代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2分)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2)材料二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依据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2分)
(3)据材料三,洛克主张建立的是什么形式的政治体制?根据材料三阐述你的理由。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洛克提出这些主张的目的是什么?(6分)
(4)据材料四,洛克的分权理论有什么欠缺?近代在政治体制建设中最早弥补了这种欠缺的是哪个国家?这个国家实践的是哪个启蒙思想家的什么理论?(4分)
(5)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唐代的权力分配与洛克的主张在本质是否一致?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4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大会每月约举行4次,在公民大会中,容许有充分的发言自由。”……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这表明一个雅典人自20岁成为公民起,要参政10年后才具备担任公职人员的资格。
材料二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天上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国家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筒上的,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不看完不休息。
材料三

材料四

材料五 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一)立法权力;(二)国家的行政权力;(三)司法权力。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的执行这些法律。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提示:两种政治制度迥然不同,一个是民主,一个是专制,“基本特点”“决策机构可人”要依据材料分析并从二者截然相反的角度思考,二者存在的“政治基础”要从各自所处的政治环境和政治状况分析;“存在合理性”要从各自积极作用方面分析思考。

(2)  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个时期的什么制度?该制度的运行程序及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3)  哪个国家的政体是材料四的典型反映?请用最精确的文字概括材料四中三者之间的关系。
(4)  根据材料五的叙述,对比材料三、材料四两个国家的权力运作模式你有何认识?你认为哪一种模式更有利?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摘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赵恒《励学篇》
材料三“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科举取士考查士人的哪几方面能力?(3分)
(2)到了宋朝,在科举制影响下,产生怎样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2分)对于这些观念,你怎样评价?(2分)
(3)材料三中“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材料中认为“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2分)
(4)根据材料一、二、三说明科举制的影响。(3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