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
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
按唐制,中男(16至2l岁)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提议,得到太宗的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 | B.中书省 | C.兵部 | D.门下省 |
“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 B.等待朝廷察举 |
C.投笔从戎戍边 | D.投作官吏幕僚 |
下表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
唐 |
宋 |
明 |
清 |
河南 |
15 |
16 |
2 |
1 |
江苏 |
7 |
8 |
17 |
49 |
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据《通典》载:“太后(武则天)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取士。及永淳之后,太后君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寖以成风。”这一措施的主要影响是 ( )
A.打击了传统门阀贵族 | B.提高了儒学独尊地位 |
C.选拔了经世致用人才 |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
C.母族亲属关系收到重视 |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
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朝设立行省制是为了( )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通知区域 |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
“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 B.实行更戍法 |
C.设置转运使 | D.派遣文官担任知州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某种制度)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根本问题之所在。”下列制度符合钱穆所讲范畴的是( )
A.三公九卿制 | B.行省制 |
C.科举制 | D.内阁制 |
《晋书·王询传》记载:“魏氏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不同)。白后小人惮(害怕)役(服劳役),多乐为之,贵势之门,动有百数。又太原诸部亦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这主要表明( )
A.两晋民族对峙严重,民族关系紧张 |
B.晋代农民与地主的租佃关系得到发展 |
C.魏国实行赋税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
D.两晋察举选拔逐渐以士族门阀为依据 |
唐代谏官隶属门下省,职责是谏诤皇帝的过失。到宋代,制度改革,将谏官从门下省独立出来,职责变为纠正宰相的过错。下列改革措施的用意与此相同的是 ( )
A.设立参知政事、三司使和枢密使 |
B.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入大部分收归中央 |
C.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把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
D.以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立通判进行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