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
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时间都有错误 |
史载:“始置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北宋在地方设置通判,这一职务( )
A.管理地方财政收入 | B.分割知州行政权 |
C.监管地方司法事务 | D.分割地方军事权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 B.科举成为入位的唯一途径 |
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 D.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 |
顾炎武曾这样批评中国古代某项政治制度:“国家取州县之财,纤毫尽归之于上,而吏与民交困,遂无以为修举之资。”他批评的是( )
A.君主专制制度 | B.监察谏议制度 |
C.中央集权制度 | D.科举选官制度 |
《新唐书·百官志》:“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下列制度符合该论述的有( )
①科举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内阁制 ④二府三司制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省,宰相之府,所以临百司、统万机、定谋画、出政令,佐天子以安天下者也……□□,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处的文字应该是( )
A.中书 | B.尚书 | C.门下 | D.内阁 |
古代中国的地方官职机构名称各有出处。宋代以中央朝臣充任各府长官,称作“权知某府事”,即暂时代理该府政事,简称知府。金代“以户部尚书瓜勒佳必喇为翰林学士承旨、权参知政事,行省于辽东”,即行省。二者体现的相似政治理念是
A.王权专制 | B.中央集权 |
C.权力制衡 | D.地方分权 |
宋太祖时,各府、州公事,必须长官和通判“签议连书,方得下行”,北宋真宗以后通判“佐州郡之治,入则贰政,出则按县”。这一变化说明
A.中央集权逐渐弱化 | 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
C.通判权力有所提升 | D.地方受到严密监控 |
据钱穆《国史大纲》记载:“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由此可知当时
A.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得以强化 |
B.君权不断被削弱,相权得以强化 |
C.地方权力削弱,中央权力加强 |
D.相权对君权有制约作用 |
《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由此可见当时:
①分封制仍然存在
②儒家思想已经影响选官制度
③世家子弟失去优先为官特权
④选官的对象和内容比较开放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刺史的地位在郡国之上
②刺史是中央设在地方政府的监察官员
③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④刺史起到澄清吏治,维护皇权的作用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
下图是古代中国某一朝代的中枢机构图,该朝代是( )
A.秦朝 | B.西汉 | C.唐朝 | D.北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