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黄仁宇在论及汉王朝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汉朝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权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最有可能是指( )
A.郡县制 | B.郡国并行制 | C.分封制 | D.行省制度 |
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下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可能研究的主题是
年代 |
道、路、省 |
州数 |
郡国数 |
县、邑、道、侯国等 |
户数(万) |
西汉平帝(1—5) |
— |
13 |
103 |
1587 |
1223 |
唐贞观十三年(639) |
10道 |
358 |
— |
1551 |
缺 |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 |
15道 |
— |
328 |
1573 |
841.3 |
宋开宝(968—975)末 |
— |
297 |
— |
1086 |
309 |
宋宣和四年(1122) |
26路 |
288 |
— |
1234 |
— |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C.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
《通典》记载:汉武帝时“以(御史)中丞督司隶(校尉)(负责监督中央的官员),司隶(校尉)督司直,司直督刺史(负责监督地方的官员)”。到了东汉初年,朝廷举行朝会时,司隶校尉可以与尚书令和御史中丞专席独坐。司隶校尉地位的变化说明
A.中央监察机构更加精简高效 | B.专制皇权受到了更多的制约 |
C.三公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 | D.中央放松了对地方政治的监察 |
唐朝武后年间,御史大夫李承嘉曾经召集诸御史责问道:“近日弹事,不咨大夫,礼乎!”御史萧至中对曰:“……若先白大夫而许弹则可,如不许弹则如之何!即劾(御史)大夫者,又白谁哉!”李承嘉无以为答。这反映出当时
A.御史不能弹劾丞相一级的官员 |
B.御史大夫和御史之间的上下级关系不再存在 |
C.监察活动愈来愈受皇帝的直接控制 |
D.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形成 |
《宋史.职官志一》:“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下列分析的结论较为合理的是( )
①谏官的谏议减少行政失误 ②谏官保证宋代政治清明
③谏官的设立不利专制皇权 ④谏官众多谏权滥用难免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
武则天通过唐高宗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修改原则是:“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后族武氏为一等”。对这一举措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姓氏开始成为科举的隐形门第 |
B.使武则天完成光宗耀祖的初衷 |
C.顺应当时封建经济发展的需求 |
D.有悖于社会公平公正的大诉求 |
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该时期是( )
A.西汉时期 | B.魏晋时期 | C.隋唐时期 | D.明清时期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材料中涉及到的选官制度分别是( )
A.世官制和科举制 | B.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
C.察举制和科举制 | D.科举制和八股取士制 |
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 )
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 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
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 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
鉴于天然气供求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缓解,发改委要求把确保居民生活用气放在第一位。如果在唐代,此项工作最终由哪个部门来落实( )
A.工部 | B.吏部 | C.礼部 | D.户部 |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期 |
两宋 |
明清 |
比例 |
51%以上的进士 |
43%的进士 |
任官前出身 |
平民 |
贫寒家庭 |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
《新唐书·百官制》:吏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据此判断,吏部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
A.起草政令 | B.审核政令 | C.掌管文教 | D.选拔官吏 |
《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该材料主要说明了( )
A.科举制是在隋朝时创立的 | 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
C.唐朝进士科为世人所推崇 | D.当时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