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根本的社会变化,在政治上体现为(      )

A.文官政治取代了地方藩镇的军人政治
B.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制
C.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特权政治
D.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表中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中书门下、三司使、交子

枢密院、木活字、监察御史

政事堂、筒车、邸店

通政司、都察院、风力水车

 
A.②③④①        B.③④①②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东汉时期谏官成为定官,谏官制度(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得到发展;唐朝时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这反映出汉唐时期(    )

A.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的民主性
B.开始限制君主的权力
C.意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地完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三、四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核心标准的演变。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种选官制度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

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机构,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机构,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下列属于这类史实的有(    )
①西汉设置刺史    ②元代设置中书省   ③明朝设置内阁   ④清朝设置军机处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马嵬驿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这几句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三藩之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从此番议论中可以看出行省的主要职能是(    )

A.为了从军事上控制地方
B.为了监视和管理地方
C.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
D.为了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支配之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中大夫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主父偃之计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C.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D.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是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对此表解读错误的是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 28
70. 69
0
14. 03
元代
17. 23
61. 15
0. 33
21.29
明代
57.21
• 29. 84
0. 24
12.71
清代
56. 67
24. 11
0. 56
18,66 、

A.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必然结果
B.宋代民办书院的繁荣与理学的发展有关
C.民办书院比例下降制约古代文化的发展
D.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出加强的趋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项中,能体现君主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是

A.汉代颁行“推恩令” B.宋朝设立三司使
C.元朝设立中书省 D.清朝沿用行省制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司马光曾谈到“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这是指(    )

A.丞相应当位高权重 B.监察官需德才兼备
C.内阁首辅权倾六部 D.军机大臣上传下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武帝时,刺史巡察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吏。第一条是诏问“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另外五条分别是打击地方豪强“侵渔百姓,聚敛为奸”、“怒则任刑,喜则淫赏”、“苟阿所爱,蔽贤宠顽”、“恃怙荣势,请托所监”、“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等行为。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在于(      )

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B.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
C.阻止农民破产,增加政府收入
D.防范官员腐败,稳定社会秩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 16世纪中期, 一位葡萄牙作者将其在广州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出版了 《中国见闻录》,太阳能热水器其中有一段记载说:“皇帝在省城里成立了一所学校,由政府负担经费,负责审核的官员命令所有成绩优异的学生集合到省城,详细询问每一位学生有关法律等的相关问题。” 这段文字最可能是指哪一种制度

A.科举考试 B.官僚体系
C.社会组织 D.律令刑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