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采取这一措施主要是针对唐末五代以来的哪一社会问题( )
A.藩镇割据 | B.宦官专政 | C.朋党之争 | D.农民起义 |
有一古地图名为《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全图》,图中标注有“天下两京十三省府州县路程”字样。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是该图绘制朝代的是
A.元朝 | B.唐朝 | C.宋朝 | D.明朝 |
下列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 B.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
C.孝廉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 D.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察举制 |
“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 |
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 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
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D.隋唐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始由郡县两级转变成州、郡、县三级制。 |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 )
A.实行郡县制 | B.建立宗法制 | C.推行行省制度 | D.设立刺史 |
关于下表中的中国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 |
察举制 |
科举制 |
依据 |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
以文取士 |
方式 |
地方官员举荐 |
自由报考 |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 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 | B.中书省 | C.兵部 | D.门下省 |
唐玄宗后期,藩镇权限增大,这表明
A.唐玄宗重视边境防御 | B.节度使的野心不断增大 |
C.藩镇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 D.朝政衰败,中央集权削弱 |
下列叙述中,属于元朝中央控制地方的措施有( )
①地方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②地方军政要务需呈报中书省
③中央以监察机构监督 ④地方官不得调动军队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一察举制一九品中正制一科举制”的历程。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对应的是( )
A.“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 |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C.“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下表中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发生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
朝代 |
曹魏 |
西晋 |
东晋 |
隋 |
唐 |
北宋 |
比例 |
26% |
15% |
4% |
17.2% |
24.5% |
46.1% |
A. 适应时代的需要 B.隋唐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度渐渐解体
C.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D.宋朝以文治国,重视科举取士
对“汉承秦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汉沿袭秦的三公九卿制,并有所发展 |
B.汉实行更严密的监察制度,发展为刺史制度 |
C.汉继承秦的皇帝制度,已构成较完整的体系 |
D.汉初否定了秦的郡县制,推行封国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