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军政要务和人事任免,君主常以“内降”、“内批”、“中旨”、“御笔”等形式直接处理,“除授不归中书”。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中枢体系中的相权被大大削弱 | B.政治生活具有重文轻武的倾向 |
C.中央决策层已经初具内阁制雏形 | 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
汉代中央机构中的九卿更多是办理皇室内廷事务的家务官,到了唐代,六部尚书明显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这种变化反映了
A.皇权的显著削弱 | B.中央集权的强化 |
C.政治制度的成熟 | D.选官制度的成熟 |
宝元二年(1039),夏景宗元昊派遣官员出使宋朝,通告西夏建立,希望宋朝承认这一既成事实,可是宋朝大多数官员主张立刻兴师问罪,宋仁宗就在当年六月下诏削去元昊官爵,并悬赏捉拿,展开了对西夏的军事行动,负责筹划指挥对夏军事行动的机构或官员是:
A.中书门下 | B.参知政事 | C.枢密使 | D.三司使 |
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只有得到“差遣”了才能掌握实权,南宋史尧弼描绘道:“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这种现象使得宋代
A.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 | B.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
C.地方势力得到增强 | D.官僚队伍膨胀及滥政 |
(2011年广东省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 B.察举制的完善 |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 D.科举制的推行 |
(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①大都-北京 ②汴梁-开封 ③临安-苏州 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
C.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越来越弱 |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
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 )
A.世袭制 | B.分封制 | C.科举制 | D.行省制 |
学者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论及中国古代某朝官制时指出“□□掌握定旨出命,□□给事中(官职名称)掌封驳(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奏章违误), □□ 受而行之”。“□□ 掌握定旨出命”处的文字应该是
A.丞相 | B.中书 | C.尚书 | D.内阁 |
刘邦建立汉朝后,命陆贾著述秦亡之理,以之为戒;又命萧何参照秦朝法律“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即“汉律九章”。刘邦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
A.无为而治天下 | B.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
C.稳定专制统治 | D.实践民贵君轻理论 |
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专制皇权得到空前的加强 |
B.政府拥有了最终的决策权 |
C.皇权受到政府的制约 |
D.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 |
台湾的称呼在历史上时有不同。古有称“台员”、“大员”、“大湾”、“东番”、“笨港”、“北港”等,葡萄牙人取名为福尔摩沙,乃“婆娑之洋,美丽之岛”之意。台湾在元代被称为
A.琉球 | B.澎湖 | C.泉州 | D.番禺 |
隋唐时官方对曹操的评价以肯定为主,认为他是大英雄;到了北宋则完全相反,从官方到民间对他的评价都以否定为主。形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
B.宋代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
C.理学发展为官方统治哲学的结果 |
D.宋代市民文学发展的结果 |
“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
( )
A.宰相有职无权 | B.皇权至高无上 |
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 | D.尚书省地位下降 |
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
A.强化君主专制 | B.加强思想控制 |
C.防止诸侯割据 | D.加强中央集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