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耧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收获、桔棉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稀疏而微弱
B.发展非常缓慢
C.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D.开始主导中国社会经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户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下列直接反映了该碑刻包含的历史信息是:(    )
①政府立法以管理官营手工业②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兴起于苏州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的劳资斗争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开展斗争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下图中能够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国家安定繁荣,库存盈余增加
B.商业贸易兴盛,贸易总额增加
C.国家内忧外患,军费不断增加
D.对外贸易发达,关税收入增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表明在明代(     )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
C.已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 D.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已失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时期,杭州东街(现建国北路)的丝行在每年正月十六日开张,四月的小满一过,近到笕桥、乔司(方言“茧桥”“缫丝”的谐音),远到南浔、湖州,投售土丝的蚕农摩肩接踵……。东街的土丝收购价一高,德清、海宁的蚕农摇船赶来了……。从中可以得出:

A.杭城丝织业十分繁荣 B.商品经济已影响农村
C.杭城经济文化生活丰富 D.资本主义萌芽始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各项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开始推广
B.民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明朝人张瀚《松窗梦语》记述,明成化年间杭州酒商张毅庵买了一张织机,由于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后来增加到二十余张织机,雇佣五六十人操作,于是逐渐富裕,“家业大饶”。这则材料①是文学作品,没有史料价值  ②必须经过考证无误后才能作为史料  ③只要研究方法得当,可作为研究手工业的史料

A.①正确,②③错误 B.②正确,①③错误
C.①③正确,②错误 D.③正确,①②错误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中期江南农村人口出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解体
D.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基础是(     )

A.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丝织业中心的兴起
C.富有商人积累了大量资本
D.自由雇佣劳动力的出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

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
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
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
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明朝中后期通行的日用百科全书里收有雇工文约的一般格式:
“立雇约某都某人,今因生意无活,情愿托中雇到某都某名下,替身农工一年,议定工银若干,言约朝夕勤谨,照管田园,不敢懒惰,主家杂色器皿,不敢疏失,其 银按季支取,不致欠少,如有疏失,照数扣算。风水不虞,此系天命,存照。”对这一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说明了雇佣关系的货币化
②雇主和佣工有浓厚的人身依附关系
③反映出当时土地兼并严重
④佣工在农业生产上已大量使用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生产力的发展 B.劳动力专业化出现
C.粮食产量增加,富余了一定的劳动力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