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期以后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形式有
①为增殖利润而购买劳动力进行的商品生产 ②使用自由雇佣劳动力的手工工场 ③苏州丝织业的“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 ④景德镇制瓷业雇佣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工资 ⑤景德镇制瓷业雇佣长工按年或季发工资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④⑤ | D.③④⑤ |
康熙年间,废除了“织机不得逾百张”的限制。这项决定有利于
A.解决政府财政困难 | B.实行推广植棉的措施 |
C.扩大棉纺织品的出口 | 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 |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 |
C.闭关锁国政策 | D.轻视科学技术 |
下列明清时期经济现象中,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应是
A.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 |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之”“计日受值” |
D.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 |
近代以来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这一过程中,对自然经济起解体作用的因素包括 ( )
①洋务企业 ②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③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④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③ |
以下各项最能说明中国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是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B.“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
C.“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
D.“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 |
明朝万历年间嘉兴石门镇20家大油坊,全镇有油工800人,“辄募旁邑人为佣”、“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榨油原料亦主要靠“商人从北部镇、淮、扬、楚、湘等贩油豆来此”。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石门镇出现了雇佣关系 | B.明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C.石门镇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D.石门镇的榨油原料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地 |
据史料记载: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末富居多,本富益少”。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B.靠农业致富的人越来越少 |
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 | D.商品经济繁荣 |
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群与明清徽商关系密切。中国社科院吕政认为社徽商衰落原因是“官商勾结”“买田置地”“买官”。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这些最能说明 ( )。
A.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 B.封建社会政治腐败 |
C.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实效 | D.商人从政是当时首选 |
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表明在明代( )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 |
C.已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 | D.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已失效 |
历史学家黄宗GDP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经到了极致辉煌时期。中国的GDP在晚清时期甚至达到了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以下是对黄宗智这一观点的解读,其中最准确的是
A.晚清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较大 |
B.晚清“劳动生产率”增长,但经济总量下降 |
C.晚清“劳动生产率”增长,且经济总量上升 |
D.晚清经济的增长是以传统生产方式来实现的 |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
D.传统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出现的新现象有
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②涌现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③工商市镇蓬勃兴起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③ |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衰退 |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