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右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经营更趋市场化 | B.减少犁耕依赖 |
C.生产日趋专业化 | D.注重精耕细作 |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
|
自耕农和地主 |
佃农 |
工场主 |
商人 |
占总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 )
A.唐代关中地区 B.宋代太湖地区
C.明代苏杭地区 D.清末广州地区
明朝时,松江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女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值。”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松江绝大多数劳动者成了雇佣劳动者 |
B.卖袜店商人直接支配生产,变成了资本家 |
C.松江棉纺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D.表明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明代松江府“大半植棉”,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而已”,苏杭、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下列对这些地区上述经济现象的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A.农业经济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 |
B.家庭手工业较为普及 |
C.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 |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
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历史现象是( )
A.玉米、番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
B.“湖广熟,天下足”代替了“苏湖熟,天下足” |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D.苏州的丝织业出现了“小户听大户唤织”与“计日受值”的现象 |
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二”甚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这种格局的出现说明( )
①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②资本主义萌芽在棉纺织业领域首先兴起
③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达
④农村专业生产区逐渐形成
A.①②③④ | B.①④ | C.①③④ | D.②④ |
《苏州府志》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城里出现“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什百为群,延颈相望”的景象。这表明当时当地( )
A.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 B.失业现象比较普遍 |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 D.经济上以纺织业为主 |
《古今图书集成·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 ‘换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这段材料表明( )
A.雇佣劳动促使劳动力市场出现 |
B.明代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
C.江南近代纺织业发展迅速 |
D.人民受封建剥削十分严重 |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反映了( )
A.官营手工业发达 | B.家庭手工业已经衰落 |
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D.专业化分工开始出现 |
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当时经济的突出特点是 ( )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
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 | B.农业生产地位降低 |
C.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 | 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
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
D.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
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
职业 |
自耕农 |
佃农 |
工场工人 |
商人、工场主 |
占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①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②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④丝织业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