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人,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主要说明
A.雇佣关系出现 | B.家庭手工业发展 |
C.自然经济解体 | D.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
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
职业 |
自耕农 |
佃农 |
工场工人 |
商人、工场主 |
占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①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②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④丝织业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 )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的商帮密切相关
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②③④ |
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当时经济的突出特点是 ( )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
创建于明永乐十九年的“京都芜湖会馆”是当今历史学者们公认的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会馆,会馆作为“乡土之链”,不仅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然,亦与明清科举制度、人口流动相伴随。下列关于会馆说法正确的是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的商帮密切相关 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②③ |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
D.新航路开辟 |
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年代 |
案件总数 |
长工案件 |
短工案件 |
雍正 |
1721—1740 |
40 |
19 |
21 |
乾隆 |
1741—1760 |
81 |
37 |
44 |
|
1761—1780 |
93 |
43 |
50 |
|
1781—1800 |
131 |
48 |
83 |
嘉庆 |
1801—1820 |
283 |
107 |
176 |
A.案件增多说明农村阶级矛盾尖锐
B.雇工数量增多说明晚清人地矛盾突出
C.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晚清小农经济有破产趋势
马克思《资本论》:“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但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却得不到国家政权的帮助,这主要表现在( )
①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②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
③商品经济发展渐趋迟滞 ④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华商史专家郭德利(M.Godtey)在研究浙江张氏家族“以机杼起家、以耕读传世”的历程后指出“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下列材料能与一论断相印证的是( )
①(张氏)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纻巾,备极精工。
②张氏家族在“家业大饶”后,将大量累积得来的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③明嘉靖是张瀚(张氏后人)中进士,曾拜两广总督、吏部尚书,此时张氏已成大官宦之家。
④(张氏从事纺织业) 每一下机,人争鬻之……。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
A.①④ | B.①②④ | C.②③ | D.②③④ |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取值” |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
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l820年中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殴各国的总和占23. 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l.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机户”是指( )
A.手工作坊主 | B.雇佣工人 | C.地主 | D.佃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