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
明万历年问“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 | 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 B. | 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
C. | 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 D. | 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
清朝前期的商人“以末致财,以本守之”的做法,对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资金短缺 | B.市场狭小 |
C.劳动力缺乏 | D.原料不足 |
明清时期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世界历史发展本质的是
A.玉米、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
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
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下列现象在17世纪的松江可能出现的是
A.大量精美丝织品由此运往各地 | B.官府鼓励发展手工业 |
C.使用雇工的手工工场日益增多 | D.市民大量购买洋纱洋布 |
下表呈现的是明清时期江南某些地区的经济现象。根据傅斯年的观点“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此表可以证明当时江南地区
松江府 |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
苏州府 |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供以蚕桑为业”。 |
嘉兴府 |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
湖州府 |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纺织业在全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③农民经济负担沉重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有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B.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 |
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
D.商品经济渗透浙江农村 |
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地( )。
A.人口的大量减少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农业的衰退 |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在研究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这个问题上,有学者提出,应该从民间着手进行分析,比如民间的商业生产、贸易、礼仪、生活、思想、科学技术等方面。对此,你的认识是
A.可行,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促进民间各行业的发展 |
B.不可行,这些方面不能较全面地展示明朝的民间生活 |
C.可行,这些方面的资料丰富且真实性较强 |
D.不可行,研究资本主义萌芽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经济政策 |
下列历史现象中,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A.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
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
D.贵重金属货币的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该词作内容不能反映出当时
A.人口众多 | B.市民殷富 | C.商业繁荣 | D.雇佣关系出现 |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职业 |
自耕农和地主 |
佃农 |
工场主 |
商人 |
占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