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到欧洲》指出:“在法国、德国设计出欧洲共同体这样一种制度性创新方式来振兴本国经济的时候,英国却采取抵制和不介入的立场。”但1973年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英国从抵制欧共体到加入欧共体的主要原因是
A.参与欧洲一体化有助于其重整大国地位 |
B.英国霸主地位丧失,不得不依附法、德 |
C.欧洲一体化动摇了英国传统的大国地位 |
D.参与欧洲一体化有助于实现英、德和解 |
基辛格的均势理论即在美苏两极对抗的国际环境下如何运用国家外交手段,建立政治联盟,对抗苏联一极的压力;在美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联合各种力量遏制苏联的强势状态,从而达到两极力量的相对的平衡。这一理论的影响是
A.直接推动了苏联的解体 |
B.美国逐步放弃其霸权政策 |
C.美国逐步调整其亚洲政策 |
D.多极化政治格局正式形成 |
下表列举的各强国是按照它们在工业生产方面的次序排列的,它表明了在世界的工业均势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1860年 |
1870年 |
1900年 |
1970年 |
大不列颠 |
大不列颠 |
美国 |
美国 |
法国 |
美国 |
德国 |
苏联 |
美国 |
法国 |
大不列颠 |
日本 |
德国 |
德国 |
法国 |
德国 |
A.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得益于工业革命的率先完成
B.美德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赶超英法
C.日本战后迅速崛起与美国关系密切
D.全球化使二战后美苏两大市场联系逐渐加强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话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出发点是( )
A.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
B.争取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互相交流 |
C.密切西欧各国间的关系,维护欧洲安全 |
D.建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下列说法,与材料观点最接近的是( )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已经瓦解 |
B.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
C.国际力量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
D.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
下面一幅漫画旨在表现( )
A.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
B.欧盟与美国金融领域的竞争 |
C.美国控制西欧共同对抗苏联 |
D.欧共体经济上与美国平分秋色 |
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 之风”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
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
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
D.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
有学者提出: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关系特点表现为军事上的两极、经济上的三级和政治上的五极。下列表述能体现该学者观点的是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
B.日本成为了政治经济大国 |
C.中国改革开放实力显著增强 |
D.欧洲联盟一体化发展迅速 |
弗兰克曾说:“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他在此处强调的是
A.彻底否定欧洲中心论 |
B.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欧洲史 |
C.要以整体的观点看待世界史 |
D.要以反殖民主义的态度看待欧洲史 |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是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步骤。它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使西欧经济走向繁荣 |
B.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 |
C.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
D.消除西欧国家的矛盾使政治走向稳定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其根本原因是( )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
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
C.日本经济实力的膨胀 |
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
下面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 )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
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
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
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巨大作用。下列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无直接关系的是( )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和争夺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
B.新兴独立国家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 |
C.西欧和日本的迅速崛起 |
D.新兴的独立国家谋求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