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下表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西汉时期( )
①封建国家对农民征收的赋税以田亩税为主
②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③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较强
④拥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大量存在
A.②③ | B.①②③ | C.①④ | D.②③④ |
“只要进口棉纺织品的价格略高于中国棉花的价格,中国农民的手工织布就有和外国进口棉纺织品进行周旋的余地。而来到中国的英美棉纺织品,不仅要支付原料和加工生产的成本,而且还要加上关税、运费、保险费等一系列的费用,以及扣除进口商人和中间商人的利润。在与土布的竞争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材料反映出外国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是(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 |
B.中国商品拥有在价格上的优势 |
C.外国商品与中国人的习俗不符 |
D.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五年五月诏告天下:“今州县城市乡村,或有冻馁不能自存者,令里中富室假贷钱谷以资养之,工商农业皆听其故。”此规定
A.旨在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
B.反映了明初社会经济困难 |
C.体现了农工商并重思想 |
D.有利于民间商业资本发展 |
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
白居易在《朱陈村》中提到:“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这体现出( )
A.古代农民具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 |
B.经营农业是当时农民的毕生追求 |
C.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 |
D.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 |
“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 )
A.中央集权 | B.削弱相权 | C.君主专制 | D.重农抑商 |
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无法根除的历史现象,其根源是
A.土地私有制 | B.重农抑商政策 |
C.土地买卖合法化 | D.封建经济发展 |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
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政府“不抑兼并” | 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 |
C.重农抑商政策 | D.封建土地私有制 |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B.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
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待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②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
③“安土重迁”的思想 ④重视农业的观念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A.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
B.牛耕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
C.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
D.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法律答问》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某甲的马因为管理疏忽,跑到别人的田里吃了庄稼,因而引起纠纷,“(马)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论当及赏(偿)稼”。这说明( )
A.当时已用法律手段保护土地私有 |
B.当时的法律已经健全完备 |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 |
D.自耕农拥有小块土地和牲畜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英国之所以能率先打开中国的大门,是因为它在印度拥有强大的基地并控制着诸海洋。英国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这一障碍主要指( )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 B.闭关锁国政策 |
C.虎门销烟 | D.清政府“天朝上国”的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