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据学者研究,在1800年以前的两个半世纪里,世界生产的白银可能有一半或至少三分之一流入中国。这主要得益于(     )

A.政府鼓励对外贸易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新航路的开辟 D.商帮经营范围扩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白居易在《朱陈村》中提到:“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这体现出(    )

A.古代农民具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
B.经营农业是当时农民的毕生追求
C.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
D.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韩非子视商人为“邦之蠹也”( 蠹,蛀虫)。下列观点与之明显不符的是(  )

A.“今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B.“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探寻中国经济政策演变之路”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整理研究成果时,附了两幅描绘生产民俗的河北剪纸,借以说明中国古代的某种经济形态,同时他们还引用了与这一经济形态相对应的言论。这些言论不应包括( )

A.“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B.“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C.“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井盐耳”
D.“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宋史·食货志》载,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据此可知宋代(   )

A.均田制开始瓦解 B.自耕农在萎缩
C.商品经济较繁荣 D.流民问题严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小农经济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齐民要术•序》(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中说到:“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此段话表明(  ) 

A.目的是为发展商品经济
B.《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D.反映出作者重农抑商思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  )

A.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 B.自然灾害的影响
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D.小农经济的脆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和“海禁”的根本目的是 (   )

A.维护封建统治 B.限制工商业发展
C.保护农耕经济 D.防范“外夷”入侵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资料统计,新航路开辟后,从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直接原因是(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不适合工商业发展
C.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这种经济形式(   )

①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
②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缴纳赋税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正确的有
中国农业的重要指标(1400—1820年)

时间
人口(百万)
粮食总产出(千吨)
种植面积(百万公顷)
粮食单产(千克/公顷)
粮食
全部作物
1400
72
20520
19.8
24.7
1038
1650
123
35055
32.0
40.0
1095
1750
260
74100
48.0
60.0
1544
1820
381
108585
59.0
73.7
1840

 
①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革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
②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③玉米、马铃薯等品种的引进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④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代皇帝曾亲耕籍田以供宗庙粢盛(指盛于祭器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则亲自蚕织以奉祭服,这体现了统治者(  )

A.对男耕女织的重视 B.倡导重农抑商
C.爱民如子 D.以祭祀祖先为朝政的重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不了解国际惯例,中国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之后,清政府在改订关税税率的谈判中,坚持要求“进口税重,出口税轻”。直到1902年,中外商约谈判,进口税由5%增至12.5%。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是(    )

A.清政府降低出口税是为抵制外资侵略
B.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属于国际惯例
C.清政府提高进口税是为保护民族工业
D.改订税率后清政府掌握关税主动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