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当铺又次之。”与此认识相关的社会背景是(  )

A.当时国内商品经济繁荣
B.农民承担的封建地租沉重
C.政府倡导重农抑商
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代《景德镇陶录》载:“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则皆四月内给值,十月杙满(补足),年终再给少许;其为画作上工,则按五月端节、七月半、十月半及年竣分给。”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陶瓷业的分工较细
②陶瓷业存在雇佣关系
③工人领取计件工资
④工钱发放因工种而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一位历史老师的板书设计了如下内容,据此判断,这位老师授课的主题是

A.文字狱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康熙收复台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主要说明了

A.汉唐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
B.坊市制度的内涵具有时代特色
C.从汉到唐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商业活动开始突破时空的限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载:“(16世纪末)每岁浙、直、湖、湘客人腰缠过海岭者数十万,皆置货铁而北。近年惠、潮(今广东、惠州、潮州)铁罄 ……客商艰于铁,多怀空银回家。”材料反映当时(   )

A.商业通讯渠道不畅 B.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
C.长途贩运盛极而衰 D.海禁政策阻碍商品流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元《吴文正公集》载:“泉,七闽之都会也。番货远物、异宝奇珍玩值所渊薮,殊方别域富商巨贾只窟宅,号为天下最。其民往往机巧趋利,能喻于义者鲜矣。而近年为尤甚,盖非自初而然也。”由此可见,当时的泉州(   )
①是福建省的行政中心
②海外贸易发达
③商业气氛浓厚
④儒家义利观受冲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 由此可以得出(   )

A.国家体制制约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B.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
C.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是落后的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
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
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
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代经济学家陆贽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下列措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商鞅“重农抑商” B.北魏推行均田制
C.北宋“不立田制” D.张居正“田赋征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扬州、登州(今蓬莱)等繁盛一时, 明清时期,苏州及“四大名镇”(广东佛山、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成为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这种变化是由于

A.重农抑商松动 B.经济重心南移
C.商品经济发展 D.政府政策调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人张英在《恒产琐言》中说:“尝见人家子弟,厌田产之生息微而缓,羡贸易之生息速而绕,至鬻产以从事,断未有不全年尽没者。余身试如此,见人家如此,千百不爽一。”这一段话(   )

A.真实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
B.表明古代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快
C.体现了作者重农抑商思想
D.说明小农经济的地位受到冲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明清政府“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经营项目
数量
产量
收入(白银)

30亩
90石
90两

10亩
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
125两
家禽
58头
(略)
55两

 
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D.湖州地区丝织业较发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