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档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呼?”雍正帝意在(    )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初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官为吏,不许购买土地。这表明汉初实行(    )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抑制商业的政策
C.奖励农耕的政策 D.禁止奢侈的政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52 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 10 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 … … 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是(    )

A.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
B.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本能抵制和排斥
C.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
D.鸦片输入骤增削弱了国人购买外国商品的能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纵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一直是传统主流经济政策。但随着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商业也在打压中“自强不息”发展起来,一方面不断冲击着统治者的固有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逐渐主动给予“宽容对待”。以下对统治者“宽容对待”的认识和理解,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事实上是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破产的鲜明体现
B.是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结果之要求
C.是商业发展、商人地位不断提高冲击的结果
D.是古代中国统治不力,统治者不得已而为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上述记述反映的问题是两宋时期民间手工业(     )

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
B.技术的传承具有封闭性
C.受到官府压制发展艰难
D.主要生产日常生活用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C.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人在研究“古代中国经济形态”时,发现了以下两幅剪纸,下列哪一言论与这一经济形态不相对应(   )

A.“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商旅往来,兴贩货卖,任择利润,一切听从”
D.“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井盐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司马迁认为政府的商业政策应是“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从中看出他的经济主张是(      )

A.顺其自然 B.工商皆本
C.与民争利 D.政府干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减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C.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D.新兴商人日益活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     )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吕氏春秋》中写道:“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这表明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主要是为了

A.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 B.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C.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 D.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时期,在浙江杭嘉湖地区,普遍出现了改田治地(田一般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地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下表是明朝后期到清康熙二十年前后田地面积升降的变化情况,对表中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杭州府
湖州府
嘉兴府
田减少量
31顷
79顷
1354顷
地增加量
184顷
28顷
1560顷

 
A.地的增加说明农业商品化发展较快
B.田少地多说明当时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改田治地体现了“重农”思想加强
D.田的减少反映了传统性农业的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正确的有
中国农业的重要指标(1400—1820年)

时间
人口(百万)
粮食总产出(千吨)
种植面积(百万公顷)
粮食单产(千克/公顷)
粮食
全部作物
1400
72
20520
19.8
24.7
1038
1650
123
35055
32.0
40.0
1095
1750
260
74100
48.0
60.0
1544
1820
381
108585
59.0
73.7
1840

 
①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革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
②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③玉米、马铃薯等品种的引进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④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  )

A.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 B.自然灾害的影响
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D.小农经济的脆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