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综合下表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西汉时期(    )


①封建国家对农民征收的赋税以田亩税为主
②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③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较强
④拥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大量存在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只要进口棉纺织品的价格略高于中国棉花的价格,中国农民的手工织布就有和外国进口棉纺织品进行周旋的余地。而来到中国的英美棉纺织品,不仅要支付原料和加工生产的成本,而且还要加上关税、运费、保险费等一系列的费用,以及扣除进口商人和中间商人的利润。在与土布的竞争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材料反映出外国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是(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
B.中国商品拥有在价格上的优势
C.外国商品与中国人的习俗不符
D.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指出:中国道路,固然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地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却也从此“停滞于静止的状态了”,看似“未曾退步”,却也难以前进,毕竟这种“静止”状态自马可·波罗访华已经延续了500年之久。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中国(    )

A.与西欧相比中国经济落伍
B.国家经济政策保守落后
C.难以抵挡工业文明的冲击
D.固守传统农耕经济模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中国却没有这样的作用,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在于当时的中国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受到西方国家的侵略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经济停滞倒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时期,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该材料表明

A.明清时期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
B.明清时期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C.明清时期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
D.明清时期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英国之所以能率先打开中国的大门,是因为它在印度拥有强大的基地并控制着诸海洋。英国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这一障碍主要指(    )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闭关锁国政策
C.虎门销烟 D.清政府“天朝上国”的心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法律答问》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某甲的马因为管理疏忽,跑到别人的田里吃了庄稼,因而引起纠纷,“(马)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论当及赏(偿)稼”。这说明(     )

A.当时已用法律手段保护土地私有
B.当时的法律已经健全完备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
D.自耕农拥有小块土地和牲畜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出的信息最恰当的是(    )
①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③男女分工明确                 ④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
B.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
C.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
D.这是客观现实的直接的、真实的反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书记载:“苏南虽近洋场,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营生的事实。”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小农经济已完全破产
C.商品经济陷入困境 D.纺织品产量高、品种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A.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牛耕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C.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D.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待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②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
③“安土重迁”的思想     ④重视农业的观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