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雍正帝说:“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耕稼一人。”其中的“工作之人”是指
A.政府机关人员 | B.农业生产者 | C.贵族与官僚 | D.工商业者 |
《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均输章》第27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A.以征收实物税为主 | B.推行抑商政策 |
C.各关口的关税税率不尽相同 | D.农民的负担较重 |
材料一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大唐六典》
材料二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食货志》
材料四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清史稿》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
(2)归纳材料一中赋税制度的特点。
(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
(4)比较材料三、四所反映赋税制度的主要异同点。并说明其影响。
《齐民要术·序》中说道:“舍本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提倡发展商品经济 | B.要求贤者舍本逐末 |
C.认为工商皆本 | D.强调重农抑商 |
明清时期,中国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争霸战争的需要 | B.维护封建经济 |
C.抵御外国的入侵 | D.压制资本主义萌芽 |
以下措施中能体现作者重农思想的是
A.民为贵,君为轻 | B.礼不及庶人,刑不及大夫 |
C.不别亲疏,不殊贵贱 | D.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明清京城中政府设置的市有内外之分:“外市…系士大夫庶民之所用。”内市仅限宫廷中的贵戚和一些达官贵人,“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亦于内市重价购之。”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 B.明清时期市坊制度完全崩溃 |
C.政府所设市受到封建礼法束缚 | D.内市的商品品种远比外市丰富 |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重农抑商”的根本目的是
A.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 | B.保护本国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
C.保护本国于工工场 | D.巩固封建统治 |
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扮演了天使和魔鬼的双重角色。下列是不同时期的民族主义口号,在历史上以进步意义为主的是( )
A.“不用官兵,不用国努,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
B.“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C.“去征服剥削掠夺乃至消灭劣等民族,乃是我无可推卸的职责与特权” |
D.“我们要恢复罗马帝国的光荣,地中海是我们的海” |
1564年,浙江巡抚谭纶上疏称:“闽人滨海而居者,不知其凡几也,大抵非为生于海,则不得食。海上之国方千里者,不知其凡几也,无中国续棉丝帛之物,则不可以为国。禁之愈严,则其值愈厚,而趋之者愈众。”可见当时
A.福建民众唯利是图 | B.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 |
C.海禁政策遭到质疑 | D.东南沿海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北史·苏绰传》:“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部民,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若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则正长牒名郡县,守令随事加罚,罪一劝百。”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
A.当时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 |
B.地方官员负有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的任务 |
C.国家制定了一些与农业有关的法律政策 |
D.重农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
明清之际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中国未能乘着新航路开辟的东风与世界正常接轨,而是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经济发展的附庸。学界认为阻碍中国“正常接轨”的内因很多,其中主要的是( )
A.资本主义萌芽不如西欧国家发展迅速 |
B.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C.开口通商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 |
D.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
汉初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是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汉代的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
A.百姓继承了经商的传统 | B.商业活动的积极作用巨大 |
C.商品经济成为经济的主体 | D.商业活动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