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一下学期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诗经》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种现象出现在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夏、商、周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其最主要依据是
①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最早的夏朝青铜器②青铜铸造是商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③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    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青铜农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夏、商、周三代农业有较大发展的原因是
①统治者重视农业②井田制的推行③集体耕作方式的改变④青铜农具的大量使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①铁农具的使用②牛耕的运用③水利灌溉的发展④封建制度的确立

A.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状况不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是

A.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灌溉农田 B.使用金银错新技术制造青铜器皿
C.江南“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D.各地土特产品成为商品互相交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引文说明

A.铁农具与牛耕的运用使生产力显著提高 B.奴隶主贵族大量占有私田
C.各国先后都承认了土地私有 D.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生产工具的革新应用,水利的兴修,农作物的种植和推广,都影响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关于我国使用铁器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器 B.我国是世界上首先使用铸铁的国家
C.我国春秋战国时已发明铸铁柔化技术 D.我国战国时期普遍使用铁农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

A.夏朝时期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B.青铜制造是夏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C.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
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B.秦国修建的都江堰属于交通运输工程
C.三国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水力冶铁
D.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长江与黄河,便利了南水北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迅速,下列现象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有
①金银错技术②夹纻技术③以曲造酒④《考工记》⑤原始瓷器]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我国手工业部门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①制瓷工业②丝织业③造纸业④冶铁业⑤青铜铸造业

A.①②③④⑤ B.⑤①③④② C.⑤②④③① D.②⑤①④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原始瓷器的出现和制瓷技术开始成熟分别是

A.夏商与两汉 B.商周与魏晋南北朝 C.春秋与隋唐 D.隋唐与两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古代便利了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A.灵渠 B.江南河 C.秦渠 D.都江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水利工程具有较突出的运输作用的有①灵渠②郑国渠③隋运河④元运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对我国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叙述正确的是
A.商朝时人们已经能用粬造酒
B.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二千年以上
B.南北朝时发明了铜铁合炼的灌钢法
D.唐朝中原地区发明了曲辕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修筑,正确的是①战国时期修筑了都江堰和郑国渠
②秦朝时修筑了灵渠③隋朝开通大运河④唐朝在江南兴修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大超六朝总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的内容中实质相同的是①“相地而衰征”②“初税亩”③“开阡陌封疆”④“均田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创新预测题】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大唐六典》
材料二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食货志》
材料四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清史稿》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
(2)归纳材料一中赋税制度的特点。
(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
(4)比较材料三、四所反映赋税制度的主要异同点。并说明其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三则反映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税法内容的材料
材料一赋税之法,每丁岁纳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绢二丈,布则加五分之一;岁役二旬,若不役,由收其庸。
材料二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役悉省。
材料三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知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反映的赋税制度。
(2)概括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征税标准。
(3)通过以上材料,简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争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偕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城,而弱者丧稷。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苛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摘自《临川先生集·上五事札》
材料四及神宗朝,荆人(王安石)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坦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诸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庭者,则数十百年,滔之之势,一往而不返矣。—《日知录·宋民风俗》
材料五至元丰初,储积赢羡……元丰三年(1080年),遂于寺南作元丰库以储之,几(几乎)百楹。
——摘自《通鉴长篇纪事本末》
请回答:
(1)两次变法都遭到顽固派反对,请根据材料二、四指出,其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为什么?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