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三则反映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税法内容的材料材料一赋税之法,每丁岁纳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绢二丈,布则加五分之一;岁役二旬,若不役,由收其庸。材料二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役悉省。材料三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请回答:(1)根据材料知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反映的赋税制度。(2)概括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征税标准。(3)通过以上材料,简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11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在政治领域各有突出表现。西方以自由、民主、法制为特色的新的政治观念、制度和实践给文明以崭新的形象,其基本走向是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国家权力的有效化。……东方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协调,国家机器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干预等。 ——许序雅《世界文明简史》【材料二】低效率被认为是民主制度的通病。任何一项决策都要经过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并伴随冗长的程序。……美国在应对本国发生的突发事件时,显得相当混乱和低效。如2005年美国遇到卡特琳娜飓风袭击,小布什总统三天之后才终止度假,去指挥救灾。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宋鲁郑《中国的政治制度何以优于西方》(1)依据材料一,指出东西方政治文明各有什么特点? (2)近代西方各国在国家权力分配上,都有分权制衡、使权力有效化的做法,试以美国的政治制度为例加以说明。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民主制度的权力制衡与行政效率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缫丝业、棉纺织业、面粉业、造纸和印刷业、船舶业、机器制造业及采矿业等几个行业部门。【材料三】1914年到1919年间,民间机器工业有了重大发展,企业数字成倍增长,尤以纺织、面粉、电气、烟草发展显著。……纱锭由1914年的502700枚增至1919年的851032枚;织布机由1914年的2300台增至1919年2650台,1920年达到4310台。……面粉业从1914年至1919年新增64家,1919年达到实有企业99家。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民族工业在区域分布和行业结构上的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环境及社会角度分析近代民族工业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3)1914-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它给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带来什么影响?
文物古迹一直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依据,东莞市茶山镇南社古村较完整地保留了许多有价值的古迹。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谢氏大宗祠。建于南宋初年,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二进檩条之间用卷草花纹雕刻的叉手与托脚连结,首进屋脊陶塑和二、三进屋脊灰塑及封檐板木板木雕工艺精美。采用歇山屋顶,为东莞地区祠堂少见。 【材料二】百岁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8)。当时南社村的谢彦眷夫妻都同时超过一百岁,东莞县令李文奎上报朝廷,朝廷准予建祠,公祠命名为“百岁坊”,所以百岁坊的正面是像牌坊一样的建筑。 “坊”作为古代一种由政府划分的一个特定区域,在唐朝时已经非常盛行。【材料三】资政第。为清光绪二年(1876)丙子恩科会试中式第九十九名武进士、官礼部主事谢元俊书院,青砖麻石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走廊从天井中间通过,木雕工艺精湛,木雕上的动物栩栩如生,是难得的艺术品,门窗装饰具有西洋风格。 【材料四】典型民居。南社民居大都为三间两廊布局,以光绪六年(1880)武进士谢汝槿家宅为典型代表。建筑为三间两进院落布局,与祠堂相比,显得朴素实用,但仍有灰塑、木雕、石雕等艺术构件装饰。 (1)材料一中“大宗祠”的建立受中国古代何种政治制度的影响?(2)材料二中,唐代“坊”的功能是什么?在宋代“坊”又有什么发展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依据材料三、四,概述明清时期东莞民居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每次科技革命的结晶都总会在当时的世博会上亮相,昭示新时代的来临。160年的世博历史表明,世博会不仅是展示世界各国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各行业聚首的盛会,而且还是各国产业技术发展的竞技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科技与文明的真实记录。——《世界博览会与科技创新》【材料二】 1851年大英万国工业博览会中,展出了如大功率蒸汽机、高速汽轮船等等…… 1855年巴黎世博会展出了电话、留声机、电报等;1878年巴黎世博会展出了电灯、汽油驱动的汽车以及贝尔的电话、爱迪生的留声机等划时代的发明……1900年巴黎世博会出现了电影;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电的发明和应用,使其成为此届世博会中最耀眼的“明星”。【材料三】 世博组委会在怎样增加就业方面下足了功夫。扩大世博会的建设规模…… 想方设法增加服务项目……组委会还通过延续世博会的举办时间,增加参观人数,创造就业机会。—— 193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材料四】 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世界博览会上将汇聚交融全球多元科技,集中展现人类利用科技创新,共同演绎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美好景象,同时也是科技创新支撑城市低碳发展的充分展现。——《上海世博会与低碳科技》(1)结合材料一,指出材料二中能够“昭示新时代的来临”的产品都有哪些?他们分别昭示了什么时代?(2)根据材料三,1933年美国世博会“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上海世博会将会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德国两位经济学家柯武刚和史曼飞在他们的《制度经济学》中文版序中写道:“很少有一个国家的国民比中国人更多要遭受艰难、战争、骚乱和困苦……(但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这一不幸趋势的转向。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它的经济。中国经济体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将使发展新的可依赖的制度变得必要。”(1)材料中“不幸趋势的转向”指的是什么?(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经济体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包括哪些内容?(3)中国的“再次开放”与第一次开放相比较,有何新的特点?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上两次“开放”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