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认为古代政府的抑商政策,“名为抑商,实为抑民间之商而重政府之‘商’”。下列最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秦国禁止弃农经商 | B.西汉盐铁官营政策 |
C.唐朝限制商人科举 | D.明清御用官窑瓷器 |
范蠡提出:广粜(卖出)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粜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平粜各物,治国之道也。”这里所说的“治国之道”是指( )
A.重农抑商 | B.农商并重 |
C.政府调控物价 | D.自由放任 |
18世纪,乾隆帝在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说明:
①乾隆帝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②中国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③英国经济比中国经济落后
④清朝统治者压制资本主义萌芽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盐铁论》载:“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尉,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由此可见“铸铁官营”的弊端在
A.管理僵化,造成官吏腐败 |
B.产品低劣,影响农业生产 |
C.价格昂贵,加重农民负担 |
D.原料匿乏,市场供应不足 |
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
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
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
黄遵宪有诗“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大错”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
A.限制外商来华阻碍中外贸易 |
B.自我封闭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
C.禁止国人海外经商限制了商品市场 |
D.隔绝大陆与台湾的正常往来 |
封建统治者认为“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也认为“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下列政策和措施与上述言论所反映的指导思想的相冲突的是( )
A.商人出不得乘车马,入不得住豪宅 |
B.商人及其子嗣不得入仕为官 |
C.盐铁官营 |
D.工商立国 |
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 | B.减少犁耕依赖 |
C.生产日趋专业化 | D.注重精耕细作 |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和“海禁”政策,其根本目的是( )
A.维持封建统治 | B.限制工商业发展 |
C.保护农耕经济 | D.防范“外夷”入侵 |
桑弘羊说:“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之赏,以亿万计,皆赡大司农。此皆……盐铁之福也。”这段话表明,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直接目的是( )
A.增加财政收入 | B.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
C.管理经济运行 | D.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
明清京城中政府设置的市有内外之分:“外市…系士大夫庶民之所用。”内市仅限宫廷中的贵戚和一些达官贵人,“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亦于内市重价购之。”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 B.明清时期市坊制度完全崩溃 |
C.政府所设市受到封建礼法束缚 | D.内市的商品品种远比外市丰富 |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重农抑商”的根本目的是
A.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 | B.保护本国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
C.保护本国于工工场 | D.巩固封建统治 |
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扮演了天使和魔鬼的双重角色。下列是不同时期的民族主义口号,在历史上以进步意义为主的是( )
A.“不用官兵,不用国努,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
B.“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C.“去征服剥削掠夺乃至消灭劣等民族,乃是我无可推卸的职责与特权” |
D.“我们要恢复罗马帝国的光荣,地中海是我们的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