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终将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他将国家从持续70年的停滞和压迫中解救出来”,“他是将自由还给了东欧各国的伟人”。以上评语是美国总统里根等各国领导人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这个历史人物是
A.罗斯福 | B.丘吉尔 |
C.撒切尔夫人 | D.戈尔巴乔夫 |
下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示意图》。对图中各阶段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A.a阶段:土地所有制的变革推动两国粮产量的增长 |
B.b阶段:经济政策的失误导致两国粮产量的大幅回落 |
C.c阶段: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苏联粮产量出现连续波动 |
D.d阶段:市场体制的确立推动了中国粮产量的大幅增长 |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A.造成苏共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 |
B.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崛起 |
C.政局不稳,经济下滑 |
D.导致苏联走向解体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旅行家笛福曾经对新兴的炼铁业中心谢菲尔德有过这样的描写:“这里人口众多,街道狭窄,房屋黑暗,不停工作着的铁炉烟雾不断。谢菲尔德是我见过的最脏、最多烟的城市之一。由于小铁匠铺没有高高的烟囱,加上城市又有许多山坡,这样冒出的烟就直接升到街道上。因此造成人们不停地把尘埃吸入体内。人在城里待久了就必然吸进煤烟,积在肺里,受到有害的影响”。
——E·罗伊斯顿·派克《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的人文实录》
材料二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材料三 1974年斯波坎世博会的主题就被鲜明地确定为“无污染的进步”,它象征性地开启了世博会关注“人与环保”的序幕,也标志着以展示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世界博览会进入了它的第三个发展时期,即从仅仅关注人类的福祉转向了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如何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阶段。……今天,中国上海世博会,同样是以“绿色”“低碳”为目标。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0/05/17 “上海世博会:中国人感知什么”
(1)概述材料一中英国炼铁业中心谢菲尔德出现的社会问题。分析工业革命与这些社会问题的关系。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种植玉米运动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种植玉米运动产生的影响。
(3)请结合材料三世博会主题的变化说明了怎样的趋势?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于当下我国的启示。
下图是《1950-1984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对图中各阶段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
A.a阶段: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推动了两国粮产量的增长 |
B.b阶段:经济政策的失误导致两国粮产量的大幅回落 |
C.c阶段:受欧美经济的影响,苏联粮产量出现连续波动 |
D.d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了中国粮产量的大幅增长 |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借鉴历史经验,下列历史现象最符合符合环保要求的是
A.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垦荒 |
B.1958年中国开展“大跃进”运动 |
C.苏联赫鲁晓夫改革,进行大规模垦荒 |
D.20世纪90年代,美国发展“新经济”。 |
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父,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父,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
A.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 |
B.赫鲁晓夫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
C.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 |
D.反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 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
B. | 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
C. | 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
D. | 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
苏联是20世纪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国家。下列关于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后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是社会主义代议制度的形式 |
B.列宁是苏联的建立者,戈尔巴乔夫是它历史上唯一的总统 |
C.莫斯科战役的胜利使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受了第一次重大失败 |
D.1936年确立的斯大林模式在勃列日涅夫改革中被彻底废除 |
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 )
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 |
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
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 |
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 |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
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材料一: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
1953 |
82.5 |
1957 |
105.0 |
1954 |
85.6 |
1958 |
141.2 |
1955 |
106.8 |
1959 |
124.7 |
1956 |
127.6 |
1960 |
133.2 |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
1953 |
166.83 |
1959 |
169.68 |
1954 |
169.52 |
1960 |
143.85 |
1955 |
183.94 |
1961 |
136.50 |
1956 |
192.75 |
1962 |
154.41 |
1957 |
195.05 |
1963 |
170.00 |
1958 |
197.65 |
1964 |
187.50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年至1961年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读“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下列对1958、1963、1973、1978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 )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A.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
B.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 |
C.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 |
D.1978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 |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苏联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产值超过美国 |
B.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导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 |
C.经济政策不同导致两国经济此消彼长 |
D.经济多极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