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为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所采取的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 D.扩大企业和地方自主权 |
俄国到1920年时,1卢布相当于1918年1卢布的1/188,相当于1913年的1/13000。以物易物的流行,使银行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此种现象
A.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困难 |
B.缘于货币发行量增大导致通货膨胀 |
C.直接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
D.是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
“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
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 D.实行粮食税制度 |
列宁说:“内战时一切陷入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材料中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满足战争的需要 | B.恢复发展经济 |
C.巩固工农联盟 | D.实现工业化 |
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与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这一讲话的历史背景是
A.1917年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
B.帝国主义国家对苏维埃俄国发动武装干涉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苏俄经济和社会秩序的严重危机 |
D.新经济政策使苏俄国民经济开始恢复 |
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 |
B.余粮征集制是征集农民手中一切粮食 |
C.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
D.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
1921年10月,列宁在党的代表会议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这里,列宁主要强调的途径是
A.利用市场机制 | B.建立工农联盟 | C.生产资料公有 | D.按劳分配产品 |
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
【原创】……“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是市场的一切形式却还都必须保留下来,买卖的过程也是一如既往、涛声依旧,这样必然需要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请问和材料的观点相吻合的选项是( )
A.英、荷的重商主义 | B.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 D.苏联的斯大林模式 |
1920年初,莫斯科郊区的农民科洛夫把自己生产的粮食运到附近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被处以罚款,粮食也被没收。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A.科洛夫逃避了应缴的税额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实行余粮收集制 |
C.科洛夫出售了集体农庄的粮食 |
D.斯大林模式下禁止商品自由贸易 |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A.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
C.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D.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
苏俄(联)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上述评价忽视了这一政策
A.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 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
C.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 | D.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
1921年4月21日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和小生产……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这表明苏俄(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
C.采用商品关系发展经济 | D.开始农业集体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