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中外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明区域 |
任务 |
观点或名言 |
古代希腊 |
普罗泰格拉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苏格拉底 |
认识你自己 |
|
古代中国 |
孔子 |
仁者爱人 |
孟子 |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
材料二 伏尔泰说:“这这个地球上曾有过得最幸福、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则的时代。”……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
——马克圭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 )和赛因(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在材料一的“观点或名言”中,这些中外思想家共同关注的对象是什么?对此,18世纪的伏尔泰提出什么主张?
(2)材料二体现的人文主义观点是什么?伏尔泰推崇孔子的目的是什么?这实际上体现了当时哪场运动的思想主张?
(3)据材料三,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西方思想是什么?这场运动在那些方面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产生了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外思想发展进程中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受到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孔子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使这个模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并日益渗透在广大人们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依据材料一,概述孔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传播方式和历史地位。
材料二 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2)以西汉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材料三 九月二十八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办的二00五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上,推出了“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据了解,海内外现有纪念孔子的孔庙、文庙一千三百多座。)据孔子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的人士介绍,举办“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旨在传承几千年中华文化脉络、宣传保护孔庙(文庙)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搭建一个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增强民族凝聚力。
——根据相关材料整理
材料四 图片一和图片二所反映的内容均出现在“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期间
(3)请结合材料三,对材料四中图片所反映的内容作简要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凡谈时务、讲西学者,无分朝野,皆不出“中体西用”一途。……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考查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圃于异学。”
——摘自陈旭麓《论中体西用》
材料2: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民众之所公举,即为民众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
——摘自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
材料3:《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他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民主、科技、不可知论、实用主义、自由主义、议会制度和个人主义。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请回答:
(1)据材料1,指出李鸿章倡导“肄习西学,兼讲中学”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3分)
(2)材料2中康有为阐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家的什么主张?从中反映了康有为思想的什么特点?(3分)
(3)材料3对传统思想的态度与材料1、2有何不同?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近代主流思想演变的趋势。(3分)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发展,在延续本身的传统、显示多元化和多样性特点的同时,推动着全人类文化的共同进步。请根据分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A组:孔子和董仲舒 B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C组:李鸿章和曾国藩 D组:梁启超和孙中山
E组:李大钊和陈独秀 F组: 毛泽东和邓小平
(1)A组人物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什么突出的贡献?(4分)
(2)与A组人物相比,B组人物的思想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3)指出C、D两组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他们的指导思想有何不同,为什么?
(4)促使E组人物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的因素有哪些?
(5)F组人物在“走自己的路”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分别有什么突出贡献?
(6)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除旧布新的改革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 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办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沉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材料二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尊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大分水岭也。 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相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 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经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想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深化革命,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以什么为旗帜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根源是什么?材料二认为束缚中国民主的最大阻碍是什么?
(3)材料三提出,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演进。以器物层次为例,概括指出思想领域里的两个史实依据。
(4)材料三对于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请说出相应的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李大钊
材料二孔教鼓吹“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吴虞
材料三 那其实是“吃人的礼教”。
——鲁迅
材料四“分明挂的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朽思想而满国中,所以,我们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共和国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国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国招牌,也是挂不成的。……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
阅读后,请回答:
(1)李大钊为什么说:“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鲁迅为什么说孔教是“吃人的礼教”? (4)
(2)材料二“犯上作乱”怎样理解?“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对其民族精神有什么影响?(4)
(3)材料四陈独秀表明了什么观点?其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什么?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什么以反孔教为突破口开展新文化运动?(6)
(4)你怎样认识反孔教的负面作用?(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学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而不是批发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
——《侯官严氏丛刊》
材料三 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鲁迅为青年开出“必读书目”,“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鲁迅的《拿来主义》喊出了对待外来文化最响亮的口号:“拿来!”
——《重视塑造国家文化形象》
(1)据材料一,说明洋务派对待传统文化与西学关系的认识,并说明其局限性。(4分)
(2)材料二中严复认为中学和西学有何差异? (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判断中国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2分)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
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 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
材料三 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 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者提出培植 “新青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照抄原文不给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思想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
2013年9月28日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64周年纪念日。祭孔大典是每年孔子文化节中最具特色、最具文化品位、最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核心活动。祭孔大典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儒家思想文化,形象地阐释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突出展现“千古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盛况。
(1)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什么?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有何进步意义?
(2)汉武帝时,为什么会“独尊儒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宋代儒学有了怎样的新发展?有何影响?
(4)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
(5)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传统儒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师夷之智,意在明靖内奸,暗御外侮也。列强乃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师其智,购其轮船机器,……陆续购买,据为己有。……夷情有损于国体,有得轮船机器,仍可驯服,则此方生灵,免遭涂炭耳。……以为中国自强之本,国体可保也。
——曾国藩《挺经》
材料二 1898年,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问世,对当时思想界震动很大,被梁启超形容为“火山喷发”。这一著作推崇着孔子,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历史教学参考》
材料三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朽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得将这班反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涮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陈独秀文章选编》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得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武器,抨击基督教的专制。奉行儒家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伏尔泰还看到,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材料中体现的是哪一派别的什么观点?请简要评价此观点
(2)康有为在著作中推崇孔子的原因是什么?材料反映出维新思想具有什么特点?
(3)据材料三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与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对儒学的看法为何不同?
(4)材料四中,毛泽东对外来文化的观点是什么?根据这一观点,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新的革命理论?
(12分)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任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抗战爆发后,他随西南联大辗转大半个中国。在云南昆明岩泉寺,钱穆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国通史的考证与写作之上,1939年撰写完成《国史大纲》一书。随即发表《<国史大纲>引论》一文。钱穆在文中指出:“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请结合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历史,评述钱穆的这一观点。
陈独秀眼中的中西文化
《东方》记者又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伊古以来之政治原理,本以民主主义为基础。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不变;故以君道臣节名教纲常为基础之固有文明,与现时之国体,融合而会通之,乃为统整文明之所有事。”呜呼!是何言耶?夫西洋之民主主义(Democracy)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by the people)而非为民(for the people)”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旨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民本主义,乃日本人用以影射民主主义者也,其或径用西文Democracy而未敢公言民主者,回避其政府之干涉耳),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倘由《东方》记者之说,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不变;则仍以古时之民本主义为现代之民主主义,是所谓蒙马以虎皮耳,换汤不换药耳。毋怪乎今日之中国,名为共和而实不至也。即以今日名共和而实不至之国体而论,亦与君道臣节名教纲常,绝无融合会通之余地。盖国体既改共和,无君矣,何谓君道?无臣矣,何谓臣节?无君臣矣,何谓君为臣纲?如何融合,如何会通,敢请《东方》记者进而教之,毋再以笼统含混之言以自遁也。
——陈独秀:《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1919.2,原载《新青年》6卷2号)
(1)简述陈独秀与《东方》杂志论争的社会背景。
(2)概述材料中陈独秀与《东方杂志》记者的主要分歧。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陈独秀中西文化观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大家对新文化运动的诠释总有着各种不同的话语。其中“文艺复兴”说甚为流行。蔡元培于1930年在《中山文化教育季刊》 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中写道:“……因而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以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一种参证”。但通过对“文艺复兴”说进行追根求源,并将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在产生、发展、价值取向、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又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摘自李海涛《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说论析》
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油画中历史
问题:
(1)该油画呈现的历史场景发生于何时何地?
(2)油画中的情景,在历史上可能存在吗?说明理由?
(3)观察油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主题的?
(4)从历史的角度怎样看待该油画的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安理学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的核心是伦理纲常,倡导“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化之中,教育读书人廉洁自律,做“忠臣”、“孝子”,新安理学的观念在徽州女人身上留下的印迹是最为深刻的,徽州土地上的每一座贞节牌坊,都是封建礼教压迫妇女的历史存照。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问的历史范畴。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沦》
材料三 扔弃传统(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旧道德)、打碎偶像(孔子)、全盘西化、民主启蒙,都仍然是为了使中国富强起来,使中国社会进步起来,使中国不再受欺侮受压迫,使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所有这些就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力”……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在如此严峻、艰苦、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在所谓你死我活的阶级、民族大搏斗中,它要求的当然不是自由民主等启蒙宣传,也不会鼓励或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之类的思想,相反,它突出的是一切服从于反帝的革命斗争,是钢铁的纪律、统一的意志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个体的我在这里是渺小的,它消失了。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材料四 马勇认为:“当中国社会经济尚未达到陈独秀所期望的‘现代’标准时,理论观念的提前转变势必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以来不是中国旧有的观念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滞后于意识形态的变迁。换言之。包括五四在内的近代国人在精神上的追求远远超过社会的实际承受能力,遂使意识形态不是为社会的稳定与有序服务,而是加剧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
——丁守各《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
请回答: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新安理学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与欧洲启蒙思想家在思想主张方面有何相同?如何理解“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3)在材料四中,李泽厚是否认为新文化运动达到了思想解放的目的?为什么?
(4)根据材料五概括马勇的观点。
(5)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国思想发展历程中得到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