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919年的《每周评论》指出:“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非全世界的人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中国人“直接解决”的表现不包括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 D.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概述20世纪初中国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发生的变化,简要分析经济与思想文化方面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来源:20世纪初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技、工业和政治领域内发生的这三大革命使欧洲获得了影响和支配世界的势不可挡的力量。……西方确立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的优势,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强有力地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我们发觉自己处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李鸿章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森有礼回答:“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是如何确立其优势地位的?
(2)据材料二图文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世纪晚期西方工业生产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对于材料三中李鸿章与森有礼的观点,你是如何认识的?
(4)20世纪初我国在引进和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思想文化成果有哪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班一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时,看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他们对这句话中“变”的内涵产生了争议:甲说:变就是要变革教育制度。乙说:不对,这里的变是要变革政治制度。丙说:不对,这里的变是要变革思想观念。丁说:你们都不对,这里的变是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他们中有一人的观点是正确的,他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来源:苏州市高二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这首打油诗你估计出自下列哪位名人之手?

A.胡适 B.孙中山 C.康有为 D.李大钊
来源:2009年江苏高考信息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     )

A.废除了科举制度 B.新式学堂成为培育人才主要形式
C.科学与经学并重 D.开始多种途径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所著,苏世军、周宇翻译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湖北教育出版社)一书中,我国古代有七人入选。

请回答:
(1)从以上三人中选择你最了解的一个,谈谈其入选《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的理由。
(2)汉代,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答耿中丞》
(3)根据材料二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问?
材料三 观察下列图片

(4)右图所示两本著作体现了作者思想的什么特点?
材料四 下图分别是中日代表签订“二十一条”和袁世凯在天坛祭天。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朽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得将这班反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涮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陈独秀文章选编》
(5)根据材料四说明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

来源:2009年枣庄市高二期末考试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文化运动以儒家传统道德作为反封建斗争的突破口,直接原因是    

A.资产阶级要求建立自己的政权 B.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C.传播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思想 D.旧道德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B.工农运动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D.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来源: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五四运动前后,社会发展风云激荡,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经历着空前的解放和变换。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时期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四位人物得票相近。你认为对五四运动后社会思潮影响最大的应是
          
A陈独秀        B 蔡元培        C 胡适            D 李大钊

来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国民大革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独秀号称是“文化伟人”、“政治名人”,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作为“文化伟人”,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                                                        
①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 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最主要的领导人之一 ③首先高举社会主义大旗,为运动指明方向  ④是文学革命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④
来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国民大革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像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C.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右图是毛泽东的著作《反对党八股》。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毛泽东说:“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好的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这段话指出运动的缺陷是(   )

A.一味崇拜西方文化抹煞传统文化
B.脱离了当时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C.倡导资产阶级民主否定马克思主义
D.没有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蔡元培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担任北大校长后,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一主张最重要的影响是一( )

A.活跃了思想,使学术兴盛
B.对旧势力妥协,致使北大旧势力猖獗
C.不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
D.保护了进步学术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蔡元培—名人系列明信片)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90周年,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于2009年4月22日将重新开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始建于2002年,是依托北大红楼建立的一座革命旧址纪念馆。北大红楼曾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科学观念与中国传统专制观念之间的一场严峻的斗争。这场斗争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尊孔复古”逆流泛滥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中西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