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在《立宪政治与政党》中写道:“立宪政治在19世纪总算是个顶时髦的名词,在20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自由权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陈独秀的这一看法最有可能形成( )
A.辛亥革命时期 | B.新文化运动初期 |
C.五四运动前后 | D.国民大革命后期 |
新文化运动前期,文学家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走文字字母化的道路,这一主张( )
A.是西方科学思想的直接反映 | B.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继续 |
C.代表了中国文字发展的方向 | D.表现了绝对主义的认识倾向 |
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家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
A.民主共和 | B.改良维新 |
C.暴力革命 | D.君主专制 |
【原创】在中国的某一个历史时期出现了“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甚至以至于“孔子的道理成了不敢见人的东西”的现象,请问这一现象是指( )
A.传统的儒家文化遭到猛烈冲击 |
B.北洋政府正在实行文化专制 |
C.儒家学说正在不断的丧失社会价值 |
D.北洋政府提倡尊孔复古 |
【改编】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自我疗伤”的意义是
A.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 B.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
C.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D.标志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
一般来说,思想启蒙运动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主要是因为他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
B.彻底完成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 |
C.第一次高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 |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原创】新文化运动时陈独秀一再申说“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 “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陈独秀认为救亡图存的根本前提是进行思想启蒙
B、救亡图存只需改造国民的思想道德不必学西方的技术和制度
C、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社会变革
D陈独秀主张进行政治革命
学者刘仰在《历史传统是文化自信真正源泉》一文中说:“汲取过去由上层精英推动社会变革的局限,试图把学习西方文化的潮流推向广大民众。这一努力是有效的,它孕育了一代新人。”这是在评价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些人的代表是( )
A.魏源、林则徐 | B.康有为、孙中山 |
C.陈独秀、胡适 | D.毛泽东、邓小平 |
下图是19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的观点,它们
A.反映了中国人坚持外交独立的原则 |
B.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 |
C.展现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持续努力 |
D.成为了中国民主思想的理论依据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图1和图2反映的历史信息并从背景的角度比较二者的异同。
下列新文化运动前后思想文化领域的言论,最有利于近代民主革命目标实现的是
A.“世界万国,以有民权而兴,无民权而亡者,踵相接,背相望” |
B.“女权愈振之国,共国愈文明” |
C.“社会主义社会是最进步之社会” |
D.“孔丘砌专制政府之基,以荼毒吾同胞者,二千余年矣” |
有人认为“五四”提出来的问题,特别是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科学和自由,乃至“现代与西方”“传统与中国”这样的认识问题的方式,在晚清时都已经提出了。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洋务运动 | C.维新变法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中国近代“民主诉求的重心,已从国体、政体等具体政治建制层面,转向民主政治内在精神的探讨。”这种转向始于
A.“开眼看世界”的思潮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