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次文化革命,其中打击了儒家思想的是 ( )
①“焚书坑儒”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新文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学“器”、学“制”、学“思想”的三个阶段。作为这个阶段标志性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B.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C.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 |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围绕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高二(1)班学生展开评论。你认为哪一评论是不妥当的 ( )
A.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理性认识 | B.本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 |
C.有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片面性 |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陈独秀号称是“文化伟人”、“政治名人”,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作为“文化伟人”,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
①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 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最主要的领导人之一
③首先高举社会主义大旗,为运动指明方向 ④是文学革命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④ |
“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是对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该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宋明理学时期 | B.洋务运动时期 |
C.维新变法时期 | D.新文化运动时期 |
20世纪早期,一位旧派人士在抨击某运动时说:“近阅坊间之出版物,间有主张破除旧有伦理,毁裂吾国固有文学,以期改造一新社会者。……青年学子,根植薄弱,骤睹新奇之说,易启混淆之心,于操行学业前途极有关系。”这段材料从侧面反映了该运动的积极影响,其中不包括( )
A.提倡民主共和,抨击君主专制 |
B.动员青年学子,革除社会旧弊 |
C.破除旧有伦理,冲击儒家思想 |
D.变革文字语言,冲击封建文学 |
史学界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称为近代化运动,因为它们都要求
A.彻底废除旧制度 | B.实行民主和科学 |
C.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 D.实行民主和共和 |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其中说:“……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文中“变”的含义是( )
A.变革思想观念 | B.变革社会政治制度 |
C.改革教育制度 |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
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之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说明李大钊( )
A.能够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
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
C.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
D.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
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
C.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 | 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概括以上材料,简要说明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