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创刊的《自然界》的《发刊旨趣》中说:科学上的理论和事实,须用本国的文字语言为适切的说明,须用我国民所习见的现象和固有的经验来说明;还须回转来用科学的理论和事实来说明我国民所习见的现象和固有的经验。材料强调的是( )
A.要用民族化语言解释科学 | B.固有经验能推动科技发展 |
C.科学必须民族化和本土化 | D.科学须以民族文化为基础 |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 B.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
C.李贽笔下的孔子 |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提出了“砸烂一切无耻”的口号;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反映了两大运动( )
A.都为未来社会设计了美好的蓝图 |
B.都把矛头指向专制统治和旧思想 |
C.都以救亡图存作为最高奋斗目标 |
D.都缺乏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指导 |
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抗拒的。”这“潮流”是指( )
A.民族解放运动 | B.新文化运动 |
C.民主和科学 | D.社会主义革命 |
一位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
B.李贽笔下的孔子 |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
《新青年》创刊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发行量长期徘徊在1000册左右;1918年后,发行量猛增至20000册。出现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A.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 | B.十月革命的影响 |
C.文学革命的开展 | D.五四运动的影响 |
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新的发展”,这是指
A.改变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 | B.开始宣传十月革命 |
C.开始系统地介绍了西学 | D.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这段文字应出自
A.《警告青年》 | B.《阿Q正传》 |
C.《文学革命论》 |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指出“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一方面又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为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材料表明李大钊( )
A.彻底否定孔子学说的历史地位 |
B.李大钊评价孔子前后矛盾。 |
C.认为儒家学说不适应现实需要 |
D.认为孔教始终代表时代之道德 |
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些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 )
A.魏源 | B.康有为 | C.梁启超 | D.陈独秀 |
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两者的共同点有( )①都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②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③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④都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当年胡适年轻气盛,为了抬高自己,曾向别人夸耀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的(如下图)。这“三只兔子”的共同点是( )
①反对儒家传统道德②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③否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④代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文化
A.②④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①② |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中,在《新青年》上指出“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注:指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联系起来。”的文章是
A.《庶民的胜利》 | B.《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D.《敬告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