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1918年1月15日)
材料二 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
——陈独秀《研究室与监狱》(1919年6月8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独秀的主要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二对当时广大青年的意义。
如何对待西方文明是近现代中国人一直以来探讨的重要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
材料三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政新篇》的核心内容?这说明太平运动后期对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结合孙中山的实践活动加以说明。
(3)材料三中,陈独秀是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这给新文化运动带来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该如何正确对待东西方文明?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阶层被称为“士大夫”。近代,传统士大夫逐步向新型知识分子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的“礼坏乐崩”是“百家争鸣”的前奏。……中国知识阶层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并已努力给他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它的每一个分子──士──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就宋代士大夫心目中的政治理念而言:一,致力于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尊卑名分井然的理想社会政治秩序;二,为保证理想政治秩序的建立,必须“致其君为尧舜之君”。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讲义
材料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材料四 (传统儒生)一旦抛弃了这种认同于“祖宗礼制”的陈腐思维范式,晚清知识分子群体中之先觉者就会以一种全方位的变革姿态出现于政治角逐场中。
──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
(1)相对于西周的“士”而言,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有何新发展?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士大夫精神的来源与特点。
(3)结合维新变法思想,论述材料四中“全方位的变革姿态”的涵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不同。
(3)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我们民族的国家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孔子是第一个提出救世之策的人。 ——易中天《先秦诸子的救世之策》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孔子的“救世之策”。
材料二 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虽使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无以孔子之定本行赏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卅纪列传总目前论》
依据材料二,概括李贽的观点。李贽的思想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试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予以说明。
材料三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1902年)
依据材料三,归纳梁启超的观点,并列举史实加以支持。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诚能大小增修,讵非军国交便?战舰有尽,而出鬻之船无尽,此船厂之可推广者一。火器亦不徒配战舰也,战舰用攻炮,城垒用守炮,况各省绿营之鸟铳、火箭、火药,皆可于此造之。此外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属,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以前民用,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
——《海国图志》
材料二 ……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何至坐视彼族越九万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请,要以无礼之求,事无大小,一有龃龉动辄称戈,显违公法哉!故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材料四 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是故变之途有四,其一如日本,自变者也。其二如突厥,他人执其权而代变者也,埃及高丽等国皆是。其三如印度,见并于一国而代变者,越南缅甸等国皆是。其四如波兰,见分于诸国而代变者也。……彼犹太之种,迫逐于欧东;非洲之奴,充斥于大地,呜呼!夫非犹是人类也欤!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他提出这种思想的目的何在?(3分)
(2)材料二中的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什么?在此种思想指导下,他们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他们提出这种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郑观应的说法对吗?在当时的中国能设立议院吗?为什么?(4分)
(4)材料四与材料一、二的观点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2分)
思想的进步推动历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杰出的思想家,西方有苏格拉底,东方有孔子,他们的思想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材料二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 欧洲旧思想 |
乙 中国旧思想 |
丙 欧洲新思想 |
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材料三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1)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出古代中西方不同的教学形式。图片表现出的差异有哪些?分别概述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2)材料二中的丙与甲乙相比,其思想新在什么地方?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梁启超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作出上述比较的?其意图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并思考王韬称魏源“师长一说,实倡先声”的原因。(6分)
材料一 梁启超在1902年4月《与夫子大人书》中,他直截了当对康有为说:欲“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日本以讨幕为最适宜之主义,中国以讨满为最适宜之主义……满廷之无望久矣”
材料二 梁启超自美洲考察归来后,……并激烈反对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他说:“若夫数百年卵翼于专制政体之人民,既乏自治之习惯,复不识团体之公益,惟知持个人主义以各营其私。 ……排满革命,实行民主共和还为时尚早。”
——上述材料均摘自于《从<新大陆游记>看梁启超思想的突变与还原》
(1)依据材料一归纳梁启超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持上述主张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分析梁启超激烈反对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原因。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看,梁启超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概括上述材料中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6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思想的异同。(8分)
鸦片战争使中国国门被打开,中国进入近代史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历程。
材料一 魏源指出:“不善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者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材料三 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注: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中国近代史》上册
材料五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
根据以上材料,从思想角度概述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要求:从阶级派别、核心主张、主要作用和总的趋势特点等方面概括;语句通顺,表达准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
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1) 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哪些方面?
(2)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如何进行革命准备的?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
(3) 革命派为什么没有挖掉“树墩”?何以见得“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4) 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地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所倡导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德】亚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争夺。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孔子为重建古代文化所作的工作?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出现哪些变化?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