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2: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3: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篡《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一 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主题二 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主题三 茶叶与美国革命
1773年,英国颁布法令,允许东印度公司在美洲以低于走私茶叶50%的价格销售,并明令禁止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贩卖茶叶。殖民地人民认为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各殖民地纷纷召集会议,抵制英国的法令。1773年12月,波士顿人登上茶船,把价值15000英镑的茶叶倒入大海。
主题四 茶叶与民族企业
(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张一元”大事年表
时间 |
事件 |
1900年 |
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 |
1906年 |
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 |
1925年 |
创建福建茶场,就地加工生产 |
1930—40年代 |
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
1956年 |
公私合营 |
“文革”期间 |
先后改称红旗茶庄、大栅栏茶庄、闽春茶店 |
1982年 |
恢复张一元茶庄的名称 |
1992年 |
成立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 |
1995年 |
建立茶叶生产基地——闽东茶叶公司 |
1999年 |
成立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股份制 |
2002年 |
扩建为张一元饮品有限责任公司 |
(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茶叶成为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矛盾焦点的原因及影响。
(4)阅读上表,根据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
近现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请阅读以下材料并回
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图1: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 图2: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
(1)根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传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图2反映了什么现象?对中国传统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简表
年 份 |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
1869—1894 |
50多 |
500多 |
1.42 |
1.41 |
1895—1900 |
100 |
4500 |
16.7 |
750 |
1901一1911 |
300 |
5600 |
31 |
510 |
1912一1919 |
600 |
13000 |
75 |
1625 |
(2)根据材料二,分析1895—1911年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当时社会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请举例说明。
(3)1912年—191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当时有利的国内外市场条件是什么?
材料三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经济类型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4)读材料三,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有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观察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2、3阶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2. 北京同仁堂历经了几代兴衰,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以及民族制药业发展史的缩影。
阅读下表,结合所学根据企业的历史发展阶段,指出企业的性质。
北京“同仁堂”的大事年表
时间 |
事件 |
1669年 |
清康熙八年,乐显扬(浙江宁波人)创办同仁堂药室,后代乐凤鸣在1702年将药铺迁至前门大栅栏路南 |
1907年以后 |
乐家人开设的分号遍布全国,如乐仁堂、沛仁堂等30多家 |
1954年 |
同仁堂率先实行了公私合营 |
1979年 |
同仁堂的厂、店牌号得以恢复 |
1997年 |
由集团公司6家绩优企业组建成立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同仁堂股票在上证所上市 |
2001年 |
成为跨国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3. 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在海内外信誉卓著。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同仁堂得以发展的社会条件。
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学术界发生了一场经济发展模式之争。这场争论对当时国民政府的政策选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现代化应采什么方式呢?……我以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所谓受节制的资本主义,即一切经济事业,受政府的节制或限制,甚或由政府自办,这与斯密亚当之自由放任政策完全相反。中国今日之现代化,宜急起直追,努力进行,绝非私人资本所能办到。何况民穷财尽,私人资本寥寥无几呢?……我们若采个人主义的方式,我们必收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之一切恶果,我们又何苦重走别人已经错过的道路呢?……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换句话说,即是统制经济。
——张素民《中国现代化之提前与方式》
我国今日……财富之增加,非实行个人主义,殆无由达其目的也……获得(或追求利益)为人类本性,现代化之障碍,既已除去,人民必乐于经营企业,获利愈多,则人民皆自动的投资,不患资本之无着。如果实行社会主义,则人民之获利之希望小,甚而竟致灭绝,则资本之本源,更形缺少,所谓新生产方法新企业等,皆将成为泡影,国人将永远陷于穷困而莫能自拔矣。或曰,在欧美各国因生产过剩而生恐慌,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发达后,货物将缺乏市场,奈何?……生产发达后,购买力提高,以我国人口之众,地域之大,岂尚不能容纳各种货物乎?
——唐庆智《中国生产之现代化应采个人主义》
评材料中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
年份 |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
1869~1894 |
50多 |
500多 |
1.42 |
1.41 |
1895~1900 |
100 |
4 500 |
16.7 |
750 |
材料2: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
材料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判断民族资本主义处于什么阶段?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10分)
(2)据材料2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6分)
(3)依据材料3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未能自主现代化,是被人轰出中世纪的。依据目前史学界多数人的说法,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再失去历史机遇,多次与幸运之神交臂而过。第一次是明中后期以的“资本主义萌芽”。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还曾感叹明朝(永乐皇帝)于1421年由南京迁都北京,认为这实际上是“背离了利用大海之便发展经济和扩大影响的方针”,不无遗憾地说:“不论这一选择出于有意或者无意……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当他说到郑和下西洋时,“我们不妨想一下,如果中国的帆船当时向好望角以及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的南大门埃吉海角继续前进,那又会造成什么结果?”第二次是“洋务运动”。一系列外战的屈辱,终于使一些当权者意识到需要“自救”。满族旧贵不行,起用汉族士大夫,曾左李张算是遭逢时运崛起,平“洪杨”,兴“洋务”,史称“中兴名臣”。众所周知,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曾、李等人创办的“洋务工业”站在同一时间起跑线上。日本也是被西洋的炮舰“轰”着离别中世纪的,可它成功地走出了。中国却步履艰难,一唱而三叹。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结合相关史实 ,评述材料中“历史机遇延误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
国内外学人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说法甚多。较为恰当的表述是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情感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政治观念、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这一表述,不事先对民族主义作价值判断,而只是对民族主义的具体范围和内容作客观的叙述,留下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评价的宽广余地。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如何产生的,是“洋货”还是“土货”?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既是我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又是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引进,是二者结合的产物。就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上的“华夷之辩”观念。促使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原因,是西方的入侵引起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认识到中国只是世界各国中的一国。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如何产生”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其《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形象指出“穷则变,但人们认识‘穷’往往是从头破血流的失败开始的。”也就是说,每一次变都是外来侵略推动的产物。近代中国的思想进化,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是西方催化的结果。
陈旭麓先生还说,如果认为近代中国思想进化只是“欧风美雨”的产物,那是大错特错的。这个“欧风美雨”对于风烛残年的中国社会是“和风细雨”,注入了生机;但这个“欧风美雨”更是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在这个腥风血雨中,国人自省,国人自强,是推动近代社会进化的内在动力。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的主要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学者潘君祥说:“国家机器是一种政治上层建筑,始终影响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它充当了近代化的组织者的角色……”因此,在落后国家的近代化初期,国家政权日益成为近代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下列事件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20世纪初期,清政府通过各种措施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发展 |
B.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1933年,美国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 |
D.1992年,中国宣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改革目标 |
有发展才有进步,发展是永恒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到下列甲、乙、丙三组材料
(1)从材料看,学习小组研究的主题或内容是什么?(2分)最有史料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
材料二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
材料三 有人说:“西方工业文明在东方国家中已被证明其价值,并为先进人士所认可,然而这种异质文明与中华文明相比,是一种二千年未见的差异性极大的文明,……自强运动的初衷只是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但后来的实际作为已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
(3)材料三中“异质文明”与“中华文明”分别指的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自强运动后来“实际作为已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这句话的?
材料四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
商办 |
官办和官商合办 |
外商企业 |
|||
设厂数 |
资本(千元) |
设厂数 |
资本(千元) |
设厂数 |
资本(千元) |
|
1872-1894年 |
53 |
4 697 |
19 |
16 196 |
103 |
28 000 |
1895-1913年 |
463 |
90 801 |
86 |
28 469 |
136 |
103 153 |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情况并指出商办企业发展的原因。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等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 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 B. |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
C. | 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 D. |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