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学者们注重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这一事件。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37年到1945年,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外,我国其它省份皆遭日军铁蹄蹂躏,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共达620多亿美元,冻死、饿死者不计其数。
——摘自《百度百科·日本侵华战争(词条)》
材料二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确定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摘自《京华时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概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对中国造成的严重破坏。
(2)试分析材料二中中国政府选择在此时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2年,他(高杉晋作)乘千岁丸号船到达上海……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为长州攘夷派的急先锋。
──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
日本刚刚开国,吉田松荫就说过:“养国力、割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东北)、支那(中国)。”
——《大国崛起〃日本》
材料二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材料三 从近代历史的大背景看,一百多年来中日实力有过两次“换位”。第一次是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第二次则是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被中国超过,失去了连续保持40余年的“世界第二”地位。
——摘编自辛仲楚《中日实力在甲午战争后发生第一次“换位”》
(1)根据材料一,简述晚清局势对日本人士的双重影响。19世纪末,日本是如何侵略中国以“养国力”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名称及成果内容。(6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4分)
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不断的从感知到积累,从积累到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不断的反思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认为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名称 |
经济动力 |
中心国家 |
代表人物 |
主张 |
智者运动 |
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
古代雅典 |
普罗泰戈拉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文艺复兴 |
A |
意大利 |
但丁、莎士比亚 |
人文主义 |
宗教改革 |
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
德意志 |
马丁.路德 |
因信称义 |
启蒙运动 |
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
B |
伏尔泰 |
天赋人权 |
(1)用表格的形式感知历史更清晰直观。在答题卡上写出表3中英文字母处的内容,并请你为表3所示内容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材料二
材料三 1951年,政务院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在小范围内实行养老保险。
1955年,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条件和退休待遇做了规定.经费完全来源于财政。
1978年,对国有企业职工、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条件、待遇水平作了统一规定。
l984年起,先后实行了养老保险费社会统筹,改变养老保险费由国家、企业负担,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1998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005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鼓励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入员参保并统一参保政策。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9年后撒切尔政府削减社会福利支出的背景。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探讨我国养老保险政策的发展趋势。
材料四 意大利历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认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都能读出当代意义和当下启示。
台北市长柯文哲近期在接受美国《外交政策》采访时表示,在全球四个华语地区,被殖民越久的地方就越进步。他给出的排序是:“新加坡比香港好,香港比台湾好,台湾比中国大陆好”。
——摘自《环球时报》2015年2月2日《社评:为被殖民唱赞歌,台北市长柯文哲有些狂了》
(3)请结合1937-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期间的史实,评论材料四中柯文哲的观点。(8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与此相对,日本不再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了,并且要在美国的占领和指导下重建经济。虽然老牌的欧洲殖民列强—英国、法国和荷兰—在战争中获胜,但昔日的威望却大大降低,因为这些国家在战时被日本赶出了在亚洲的殖民地,始于16世纪的欧洲在亚洲之殖民主义时代终于走到了尽头。另一方面,美国凭借其在打败日本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崛起为最强大的太平洋国家。这一转折预示着亚洲国际关系发展中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亚洲国际格局演变”的角度,解读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抗日战争
日寇是一个强大而又野蛮的法西斯帝国,在军事上是占优势的。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它就占领了华北所有的铁道和重要城市。在此以前,我军在华北的作战,主要尚系配合友军行动;在此以后,我军在华北即开始单独作战,进行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所有这些,都是为着增强抗战力量,树立长期抗战的基础,把华北创造成为坚韧不拔的抗日基地,使中国抗战在正面战场以外更增辟出一个敌后战场,以便前后夹击敌人,制敌死命。
——一九四四年八月三日叶剑英会见美军观察组成员时的讲话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战的主要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
事件或条约 |
影 响 |
1842年 |
《南京条约》 |
“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
1895年 |
《马关条约》 |
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
1900年 |
《辛丑条约》 |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1919年 |
巴黎和会 |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
1928年6月 |
“改订新约”的运动 |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
1943年1月 |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
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利应予终止等 |
新中国成立前后 |
|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史考查》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所签订条约的主要内容的变化趋势。
材料二: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战场名称 |
开始时间 |
终止时间 |
小计 |
欧洲战场 |
1939年9月1日 |
1945年5月8日 |
4年8个月零8天 |
苏德战场 |
1941年6月22日 |
1945年5月8日 |
3年10个月零17天 |
太平洋战场 |
① |
1945年9月2日 |
3年8个月零26天 |
中国战场 |
② |
1945年9月2日 |
13年11月零16天 |
苏联对日作战 |
1945年8月9日 |
1945年9月2日 |
25天 |
(2)请填写表中①②两处的相应内容,并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具有决心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友好与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亟愿依据联合国组织的目标和原则,巩固远东和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苏两国结盟的主要目的有哪些?两国结盟的背景是什么?
材料四:“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4)材料四内容出自哪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有何特点?它所体现了怎样的外交思想,说明其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阶段和主题 |
史料 |
史论 |
①1861-接轨 |
奕䜣:“窃维制造轮船,实中国自强要著。臣于闽浙总督任内请易购雇为制造,实以西洋各国恃其船炮,横行海上,每以其所有傲我所无,不得不师其长以制之。” |
“自强”和“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宗旨 |
②1898-变局 |
梁启超:“ 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谭嗣同:“革去故,鼎取新” 严复:“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
维新思想汇聚成一股进步的社会思潮 |
③1945-复兴 |
台儿庄一役,中央部队和原来是地方部队的桂军、冯军和川军等部队,协力作战,以四比一的伤亡,歼灭了日本一个半师团。 |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 |
(1)表格中的三则史料和史论,哪个史论可以由所给史料直接推导出?对于不能直接推导出的另两个,请补充材料或修改结论,使材料与结论相符。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近代中国“1861~接轨”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
成吉思汗陵自古就安放在鄂尔多斯草原。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一度企图破坏成吉思汗陵。蒋介石遂从蒙古沙王所请,交最高国防会议复议通过,于1939年办理移陵事宜。灵车曾抵米脂县城,中共中央代表前来祭奠,发表热情洋溢的祭文,号召五族一家,外抗强敌。这是一次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大检阅,也是反对日寇的大示威。
(3)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材料二所揭示的历史现象。(应包括历史背景、主要史实、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拟定一个历史研究性学习主题,并介绍主要研究方法。
国家观念的核心是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在这种理论结构中,每个人都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君主的权力来自“神授”,因此其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个体”无条件地受其宰控,没有个性,更没有自由。
——雷颐《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变迁与反传统思想源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国家观”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在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们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民富国强,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
——雷颐《清朝灭亡源自对现代性的无知》
(2)比较材料一、二“国家观”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国家观”的时代意义。
材料三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起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1937年10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揭开“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的原因有哪些?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义勇军进行曲》
材料三 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 “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
(2)材料二中歌曲所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要历史事件面对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人万众一心、切实行动,建立起的战线名称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中共和中央人民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况,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目前,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1916年6月4日,天津《社会教育星期报》刊载了曲实业家宋则久撰写的《维持国货歌》:
人人尽用外国货,工人全赋闲。大利尽归外国去,钱由何处赚。人人尽用本国货,工场多,闲人少,事多容易找。弟男子侄无闲人,求财借当用不着。盗贼无,乞丐少,平平安安过日子,大家想想好不好。既是中国人,应用中国货,莫谓不干己,人人应尽责。君不见,街上走的外国人,通身那有中国货,寄居本国尚如此,何况在本国。国货好,用国货,经济大发展。
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伴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救亡歌曲通过银幕、舞台、广播等途径,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民众歌咏会”等歌咏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各地,逐渐形成了群众性歌咏热潮。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激发起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他们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歌曲传唱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38年1月,“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在武汉成立,提出“要用歌咏去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把他们唱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规模宏大的群众歌咏活动唱响着团结抗战的激昂旋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加巩固。
—— 摘编自陈聆群《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作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6分,每个方面2分)
(2)材料二的《维持国货歌》反映当时群众斗争什么样的基本诉求?根据材料归纳“维持国货”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蓬勃兴起的原因。(3分,答到任意三点即可)指出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纪念邮票对比
时间 |
主题 |
枚数 |
图案 |
1952年7.7 |
抗日战争15周年纪念 |
4枚 |
卢沟桥风云、平型关胜利 欢送新四军抗日、领袖策划反攻 |
1965年9.3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 |
4枚 |
毛主席在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
1985年9.3 |
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 |
2枚 |
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抗日 八路军和民兵战斗在长城内外 |
1995年9.3 |
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 |
8枚 |
“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 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
2005年8.15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
4枚 |
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
比较表格中不同时期纪念邮票的图案变化,结合所学,以抗战新史观为视角对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两个充分信息;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北地区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关键词表
黄帝陵 |
商鞅变法 |
中共七大 |
丝绸之路 |
延安 |
会宁会师 |
敦煌莫高窟 |
秦陵兵马俑 |
西安事变 |
大雁塔 |
从“西北地区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运用这3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阐释。( 要求:提炼主题鲜明;阐释准确清晰)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共28分)对史料进行正确的解读、全面归纳概述史料中包含的历史信息、从丰富的史实中得出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的几个重要能力。
材料一
时间 |
地区 |
作者 |
书籍 |
记载的地理范围 |
古希腊 |
希罗多德 |
《历史》 |
地中海、多瑙河、波斯地区和北方草原 |
|
前1世纪 |
汉朝 |
司马迁 |
《史记》 |
东起朝鲜,西到大夏、安息,不过是欧亚大陆的一半 |
14世纪 |
伊斯兰 |
赫勒敦 |
《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史》 |
除伊斯兰传播地区外,周围地区不过是世界的外化而已 |
15世纪末到 16世纪早期 |
威尼斯 |
撒贝里克 |
《恩耐阿德》 |
把世界历史描述为一个世俗的世界 |
18世纪 |
法国 |
伏尔泰 |
《风教通义》 |
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的历史 |
鸦片战 争前后 |
清朝 |
林则徐 魏 源 |
《四洲志》 《海国图志》 |
介绍了世界五大洲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 |
——录于齐世荣 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1)据上述信息指出研究历史视野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日本军部决定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为了打退日军对上海的进攻,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及周围地区激战三个月。1937年11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但是,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的疯狂进攻。(关于正面战场溃败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由于国民政府腐败造成的。)徐州等地失守。10月,广州、武汉也被日军占领。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基本上是相互配合的。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党组织了几次大的会战,其中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使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归于失败;但由于敌强我弱,太原、上海、南京、徐州、广州、武汉等地相继失守。
——2012年岳麓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2)比较两种版本对抗日战争初期情况的表述有何变化?你如何评价两种不同的表述?
材料三 下列两幅图片,描述的是现代史上同一历史事件
(3)比较两幅图片(含注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创作者设计意图分别是什么?
材料四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格猛涨。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1 000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1500元以上,小毛驴更时兴,涨到了800元以上。”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4)概述材料中关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其中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你所概述的观点进行简要的论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两种教科书对于中国近代史19世纪40—90年代的内容目录。
甲种: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著) |
乙种: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备要(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
||
|
绪论(第一、二章略) |
|
导论(一、二、三、四略) |
第一编 |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 |
第一章 |
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
第三章 |
鸦片战争 |
第一节 |
18至19世纪初的中国与世界 |
第四章 |
鸦片战争以后 |
第二节 |
步入近代社会之初的新迹象 |
第五章 |
太平天国的兴起 |
|
一、经世派的崛起与关注“时务” |
第六章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
二、开眼看世界思想的涌动 |
第七章 |
1856—1861年的太平天国 |
|
三、《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
第八章 |
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大联合和太平天国的失败 |
第三节 |
晚清三次新政的出现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
第二编 |
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形成 |
|
一、洋务、戊戌与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
第九章 |
在农民大革命失败后 |
|
二、晚清三次新政的比较研究 |
第十章 |
封建统治者的“办洋务” |
|
三、中国近代化与社会转型问题 |
第十一章 |
反对外国侵略的群众运动的兴起 |
第四节 |
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
第十二章 |
帝国主义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和半殖民地的外交 |
|
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第十三章 |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
|
二、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性质与作用评析 |
|
|
|
三、近代民族资本工业的产生、发展及特点分析 |
根据目录及其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乙两种教科书编写的各自主要特点,并予以分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