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应用史学方法,是历史学科的特性决定的,也是防止历史学习和研究中出现武断、附会和诈伪的有效武器。
方法一:提取史料信息
西安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唐朝时称长安,长安城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1)唐代长安城面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文明的特点,请选择恰当的图文材料论述唐朝文明的特点。
方法二:辨析正谬与真伪
谋求日本国民之安全,同享万邦共荣之乐,这乃是皇祖皇宗之遗范,也是朕所眷眷不忘者。此前日本帝国之所以向英美两国宣战,实亦为谋求日本的政治经济自立和东亚地区的安定,至如侵害别国主权,侵犯别国领土,固非朕的意愿。然而交战已历四年,虽然陆海军将士勇敢善战,政府和官员励精图治,一亿国民克已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再加上敌方最近使用残酷的炸弹(原子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实难逆料;如仍继续作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此朕所以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裕仁《终战诏书》(1945年8月15日)
注:“联合公告”即中美英三国联合发布的《波茨坦公告》,该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2)阅读材料,指出《终战诏书》中违背历史事实的表述。任选其中一条予以批驳。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 (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
——《袁京卿日记传抄本》(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
材料三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蒋介石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110年间……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是中国将民主政治从理想、理论逐步变成现实并不断完善的历史时期。现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2分)。
(2)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曾尝试走“美国人的路”。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实践活动是哪一次历史事件?(1分)列举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3分)
(3)依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3分)
(4)依据材料四、五,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4分)
阅读下列材料:
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世界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 “……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
……中国在15世纪初决定放弃它在印度洋上的海上主导地位。……新大陆及其银矿资源的发现……该地带急需英国的制造品,特别是棉纺织品以解决非洲奴隶的穿衣问题。
——(美)罗伯特·B·马克斯《现代世界的起源》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产业革命发生的看法。
材料三 “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一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论被“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原因。从现代化角度分析“中体西用”论对社会实践的影响。
材料四 “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3)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实,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思想的多元化和世俗化是人类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特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运动标志着国家和社会从教权桎梏下得到解脱,标志着以世俗性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正在兴起。现代社会生活的理论和规范,不再出自圣经启示或教会权威,而凭借自然理性和社会经验独立得出。启蒙运动以及 18世纪以来现代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西方文明和教会权威和神学教条日益分道扬镳。
——詹姆斯·C·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
材料二 信仰自由为文明国家所保障,宗教问题应由个人自决,不容旁人强迫……教会学校也不过是私立学校的一种,文明国家大半允许私立学校存在,作种种试验,以谋改良进步……宗教教育也是道德教育的一种试验,宗教的本质不过是劝人为善,学道爱人,并无政治侵略的意义在内,似无绝对不准存留的必要。
——1925年(朱经农)《为国家主义的教育问题答复陈启天君》
材料三 教会学校是亡国奴的铸造厂,基督学校是侵略中国的杀人地。勿为人奴隶,而置亡国于不顾!
——1925年潮州学联会出版《收回教育权运动特刊》
请回答:
(1)中国古代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此后儒学在历史上遭到哪些冲击?【列举两个即可】
(2)材料一所述现象反映了什么趋势?这种趋势形成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3)20世纪 20年代,在中国兴起了“收回教育权运动”。即主张“教育与宗教分离”、“反对丧失民族性的教会教育”和“取缔外人在华办教育”等。材料二、三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有何差异?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收回教育权运动”兴起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图2两幅军事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所涉及史实蕴含的历史信息,并说明两者在战争中的地位。
“中国梦”,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不断求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复兴之路》环球时报
(1)结合你的理解,简述1937年1月“红星照耀西方”的原因。
材料二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的梦想》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在考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时,认识到,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方针,制定发展战略。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来华访问,在一次谈话中,邓小平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小康战略。小康战略是不断充实和发展的,l987年,中共“十三大”确立了“温饱(到1990年)——小康(到2000年)——基本现代化(到2050年)”的三步走战略。——何爱国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小康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
(4)对中华民族复兴问题的认识, 观点一是“中国不可能复兴,因为它存在太多的麻烦问题。”观点二是“中华民族必然会崛起和复兴,这是历史的必然。”依据这两种观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中国梦”,折射出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主线,描绘了近现代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百年坎坷寻梦”
材料一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孙中山文集》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
材料二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4分)
现代――“梦想照进现实”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在考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时认识到,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方针,制定发展战略。1979年12 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来华访问,在一次谈话中,邓小平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战略—— “小康战略”。小康战略是不断充实和发展的,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认“温饱(到1990)— 小康(到2000)—基本现代化(到2050) ”的三步走战略。
――何爱国《重探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演变》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康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
(4)关于“百年坎坷寻梦”到“梦想照进现实”的曲折历程,谈谈你对“中国梦”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第131~132页
材料二 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了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评价中国抗日战争》
材料三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日蒋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
——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联合声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并简要评述。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地位看法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认识变化的依据。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的主要原因。
抗战宣传画
请问:
(1)你从该宣传画中读出哪些历史信息?依据分别是什么?
(2)如要核实你对该画认识的准确性,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或方法?(至少写出4个,共4分)
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民族复兴问题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侩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1)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问题上的认识是什么?抗日战争是怎样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使
“环球心折”的?
材料二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复兴之路》环球时报
(2)结合你的理解,简述“红星”是如何“照耀西方”的
材料三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抗战胜利后,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而(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又奠定了后来经济腾飞的基础。
(3)如何理解“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
材料四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4)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四的观点。
(5)对中华民族复兴问题的认识, 观点一是“中国不可能复兴,因为它存在太多的麻烦问题。” 观点二是“中华民族必然会崛起和复兴,这是历史的必然。”依据这两种观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近来,钓鱼岛撞船事件影响持续发酵,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危机,不禁让人回想起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的曲曲折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 “35年前,中日老一辈政治家顺应历史潮流,做出战略决断,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揭开双边关系的新篇章。35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战略决断造福了两国和两国人民,也促进了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温家宝出席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 钓鱼岛位于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处。大陆福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东偏南约385千米(208海里)处。
(1)材料一的诗写于哪一年?日本是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意义。
(4)对于日本政府2012年的非法购岛行为,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当今的中日关系?
近代以来日本政府与中国政府的关系变化反映了中国的沉浮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日本政府与大清帝国。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这将便于日本控制朝鲜与北京。海军希望取得台湾,以此作为日后进军南亚的基地,同时也想租用辽东半岛。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案,而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日本政府与中华民国政府
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施行自卫,抵抗暴力。
……
中国以责任所在,自应尽其能力,以维护其领土主权及维护上述各种条约之尊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四日)
材料三 日本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一)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二)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日本提交的和平条款”中关于“商业”特权的内容,并说明它所体现出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抗战之初,国民政府为“抵抗暴力”采取了哪些积极举措?有何意义?
(3)材料三出自什么文献?结合所学指出该文献签订的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赢家”?
材料二:《杀鸡儆猴图》是我国杰出漫画家张乐平的漫画作品(右图)。该漫画刊登于1937年10月23日《战时画刊》上。
(2)上图漫画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请概述其历史事实,并分析该事件对当时中国政局产生的影响。
中国外交经历了由传统外交向现代外交的艰难转型。
材料一 在道光和咸丰两朝的《筹办夷务始末》中,常用的外交词汇有四类:
范畴 |
词汇 |
对外交关系辞令 |
天下、天朝、天威、中外一体、抚驭中外、抚有万邦…… |
中国对西方看法 |
丑类、逆夷、夷性犬羊、性情狡诈、夷情叵测、狼狈为奸…… |
对西方政策辞令 |
查办、多方开导、恩准、格外施恩、驭夷、羁縻…… |
西方对中国态度 |
情词恭顺、赖天恩、俯首听命、真心悔过、乞恩、滋事…… |
材料二 出席巴黎和会本身,中国已经部分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新形象,并且参与了世界新秩序的创建……不签署凡尔赛和约,从而迫使全世界关注中国的状况,并为山东问题在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顺利解决奠定基础。
——徐国琦《中国与大战》
材料三 中国领衔签约(26国宣言)是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大事,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中美英苏不但是现在反侵略阵线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来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在我国历史上,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
——《中央日报》1942年1月6日的社论
材料四 中国已不再是旧式‘中央帝国’或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的‘孤独的革命者形象’,而是‘今日地球村’里维护整体和平与稳定、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的一个重要成员。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人外交观念矛盾性的体现?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巴黎和会前后的相关史实,指出“中国的新形象”的具体表现?
(3)分析材料三 “我们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的主要原因?试举两个史实证明此观点。
(4)中国现代外交角色实现了由‘孤独的革命者形象’到‘今日地球村’重要成员的转变。解释其内涵并分析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