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浙江籍的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阿垅在其长篇小说中这样描述:“(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敌人入城。……敌人在紫金山下含笑作‘斩杀千人竞赛’。敌人侵入金陵女子大学,掳去了女人。敌人在街道上一面走一面放枪,街道流着血。……”此描述的场景
①出现于淞沪会战期间
②延续了六周,三十万中国人被杀害
③是珍贵的史料,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
④在发生及之后的几年内,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逐步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蒋介石日记》中写到:1938年2月6日,“《抵御外侮与民族复兴》一篇演讲词发表后,敌必对我恨之入骨髓。彼梦想我屈膝之意可以休乎?”由此可以看出

A.日本全面侵华阶段蒋介石积极抗战的思想
B.蒋介石对日本侵略者抱有幻想
C.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D.蒋介石以中国抗战和民族复兴的领袖自居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1944年7月《新华日报》社论:“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孙中山的事业已经有了它的继承者,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的势力。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乃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过了的工作。”据此,以下对题干材料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解读明显有误的是(     )

A.美国民主政治模式影响着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构建
B.美国民主政治模式是近代中国人民竭力追求的目标
C.民主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竭力实现的重要政治理想
D.可知此时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之一,即要实现民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口号与下图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A.“废除二十一条”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很显然的,日本帝国主义既要进行华北的分离运动,那么,它就必须在军事上造成以控制华北的首脑——平津的形势,才能遂行其政治阴谋;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材料应该是(    )

A.日本军部发动侵华战争的文件
B.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C.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的证据
D.发动百团大战的必要性之说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华民族努力追求的目标,20世纪30、40年代先进中国人纷纷探求民族复兴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今日,……外则国防空虚,丧师失地;国势岌岌,危如垒卵。忧时之士,深虑神明华胃,将陷于万劫不复;于是大声疾呼,曰“复兴”!“复兴”!绞脑沥血,各本其所学,发抒复兴国族之伟论。
——吴钊《复兴之基点》,载《复兴月刊》,第2卷第l期(1933年)
材料二 (1940年,一位回族同胞写道)“整整三周年的神圣抗战,已使大中华国族数千年的积弱,蒙受了巨急的刺激,从而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扎稳了抗战最后胜利的把握。首先我们为民族复兴的远大前途,抱乐观,感兴奋!”
——《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第2卷,(6)、(7)(1940年7月)
材料三   教育家蒋梦鳞( 1886~ 1964)在昆明躲避日机轰炸的防空洞里, 写成《西潮》一书。他认为:“以中国文化同化能力之强, 他必定能慢慢地吸收西方在科学上的贡献;以中国天然资源之丰富,人民智慧之高,科学的发展将使她前途呈现无限光明。”“中国所走的路途相当迂回,正像曲折的长江,但是她前进的方向却始终未变。”
——张可荣《试论全面抗战时期的民族复兴思潮》
材料四  “这个方案无疑的是我民族复兴的唯一途径”,“只要我们能依照国父的遗教迈进, 民族复兴是不成问题的, 因为他已经在任何方面——无论文化、政治、经济等都替我们铺好了光明大道。”
——摘自萧一山《清史大纲》(成书于1943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吴钊在文中发出了什么呼吁?指出他发出此呼吁的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对于民族复兴“抱乐观”态度的理由及有关史实。
(3)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蒋梦麟和萧一山的民族复兴道路。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00字左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虽然作战失败了,但是……它改变了中日战略轴线……中国决心以更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据此,说明

A.蒋介石准备拉开战场的反攻序幕
B.正面战场的溃败促使蒋介石改变抗战路线
C.蒋介石认识到了本国的战略优势
D.蒋介石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精神支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义勇军进行曲》
材料三      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 “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
(2)材料二中歌曲所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要历史事件面对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人万众一心、切实行动,建立起的战线名称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中共和中央人民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况,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目前,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公报》的一篇社论说:“三年多的抗战军事,‘应战’二字可以尽之,敌军来攻,我们应战;敌军不攻,我们转战;敌军此处攻,我们他处不战,形式上几乎完全是被动的。这次北线之战,敌军未战,我们先攻,敌军将南侵,我们先北战,这在战略上讲,也是一种进步。”“北线之战”指的是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徐州会战 D.百团大战
来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

战役名
中方统计
日方统计
平型关战役
歼灭日军1000余人
亡167人,伤94人
武汉会战
毙伤日军20万余人
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
徐州会战
毙伤日军5万余人
伤亡3.2万余人
百团大战
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
亡302人,伤1719入,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不正确结论是
A.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发挥了巨大作用
B.中日双方伤亡比反映中日综合国力悬殊
C.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
D.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是错误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的近代化》一书写到:“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里描述的是

A.国民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热情
B.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积极性
C.抗日战争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D.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日本老兵稻垣三郎在回忆徐州会战的文章中提到“绑在机枪上的少年兵”。日军当时依靠强大火力突破了中国军队阵地,看到中国军队的重机枪旁边,倒着一具少年士兵的遗体,竟是用铁索绑在机枪的支架上。日军指挥官马上叫来战地记者拍照写文,准备在国际舆论上渲染。但当他们得知真相后,立即放弃了这一想法。下列对日军放弃该想法的原因的历史想象,合理的是
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对华政策
②日本侵华行为遭到国际舆论的一致谴责
③少年兵为与阵地共存亡而将自己绑在枪架上
④日军担忧中国人的凝聚力因少年兵事件更为增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同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解放
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C.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
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十四章 中日战争,1937---1945年
1.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兴起
1932年的“五·一政变”;1936年的“二·二六政变”;广田弘毅的对华政策
2.不宣而战,1937年
3.汪精卫的“和平运动”
4.国民党的抗战建国计划
5.国共合作及其摩擦
6.延安经验与外国的观察
生产自给运动;外国观察家;迪克西使团
7.战时外交与美国卷入中国事务
1943年的开罗会议;史迪威危机;赫尔利的调停,1944—1945年;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
8.战争的后果
东亚的国际新秩序;国民党的衰竭;经济灾难;心理疲惫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日战争”目录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12分,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史实,字数不少于180字)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选在江东门这样一个不靠山,不傍水的地方……(当年)侵华日军曾在这里囚禁了一万多名中国的被俘士兵和平民百姓。12月16日晚,日 军把他们驱赶到方圆一华里范围内的小山坡用机枪扫射。……1985年挖开这个万人坑时,发现层层叠叠的尸骨共有5层,可见当时掩埋的被害者数多。
材料二  2014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

——摘自《新华网》
材料三 说到抗日战争,我相信每位中国人都不会陌生,然而,并非所有的日本人都是如此。一个群体绝非存在思想一致的情况,因而对同一件事情就存着多样的看法。有的人对侵华战争充满了真诚的忏悔,他们痛恨战争, 需要作深刻的反思。有的人对之充满矛盾,更有甚者,尤其是日本的右翼势力对在战争期间所犯的疯狂屠杀和大肆掠夺的罪行,采取回避、淡化、歪曲、篡改、抹杀 等多种手段加以掩盖。后者的行为应当受到严厉批评。
——王志同《日本人眼中的抗日战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建在江东门的理由,说明江东门对于研究历史的重要性。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国家公祭日设立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日本人所述言论的含义。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抗日战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