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①②③处的初衷应该是(    )

A.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
B.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
C.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
D.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①②③处的初衷应该是

批次
留学时间
留学初衷
第一次
晚清的留学热潮

第二次
民国初期的留学热潮

第三次
国民政府时期的留学热潮
科技救国
第四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热潮

第五次
改革开放以后的留学热潮
创业立业

 
A. 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
B.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
C.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 
D.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表1936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对该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棉纱进口
棉布进口
麦粉进口
钢铁进口
机器进口
生铁产量
下降38%
下降20%
下降15%
增加20%
增加20%
增加30%

A.官僚资本在中国形成                   B.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C.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D.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国时期有人认为,“自工业革命以后,商人反成为工业家的附属,不过略沾其余润,中国推销洋货的人,即世所称买办阶级者,在中国社会,虽俨然是个富豪,而以世界眼光观之,则仍不免在小贫之列。”作者主张(   )

A.民族独立 B.工商救国 C.抵制洋货 D.发展工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清末到民国初年不断出现如“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这些主张

A.在当时其愿望可以变成现实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C.多是空谈救国或者盲目爱国
D.对革命持不赞成态度或认识模糊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1年,国民政府针对性地大幅提高日本进口商品的税率,其中,棉绸的税率提高800%,毛织品提高200%,纸品提高8%到20%,人造丝、鱼类、烟草和煤的税率也有大幅提高。实施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财政收入以全力剿共 B.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冲击
C.以经济手段应对民族危机 D.保护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基本呈现了近代前期中国工人数量整体变化趋势,透过这一变化趋势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近代前期中国工人数量变化趋势图

A.洋务派兴办的企业诞生了中国的第一批无产阶级
B.外商企业的创办阻碍了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C.一战直接推动了中国工人数量的迅速增加
D.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依珀金斯所引资料,民族工业1912年至1921年净产值的年增长率为11.7%,整个北洋政府时期平均发展速度为13.8%。……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中华民国展品获得各类奖章1218枚,是各国获奖之冠。由此可见

A.北洋政府统治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B.美国政府大力支持中国工业化
C.民族工业发展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D.经济工业化得益于政治民主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是1928—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岁出总额与部分支出比率”(部分)(数据整理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此表说明

时间
岁出总额
(万元)
军费支出占百分比
债务支出占百分比
经济建设支出占百分比
教育支出占百分比
1928年
49700
49.7
33.3
0.6
1.5
1929年
61875
42.9
33.4
0.4
2.6
1930年
71200
43.8
39
0.2
2.0

 
A.国民政府重心在于排除异己稳定政局
B.巨额债务支出反映中国半殖民地性质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资金短缺停滞不前
D.国民政府关注民众生活高度重视教育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黄逸峰等编著的《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中指出:“1905—1908年,年均设厂数超过洋务运动30年的20多倍与甲午后的2.5倍,投资额分别超过5.7倍与2.9倍。”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B.“实业救国”成为主要思潮
C.清政府政策的支持 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是依据杜恂诚的《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绘制的1936年中国国内不同商品产值所占比例示意图。它表明

A.中国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B.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且工业化水平较低
C.商品供给因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而扩大
D.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粮食产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得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

年代
进口火柴(万罗)
新厂数
厂均资本额(万元)
1914年
2383.58
10
4.92
1915年
2097.34
9
3.30
1916年
2062.07
4
1.42
1917年
1559.43
8
5.47
1918年
1334.08
3
0.66
1920年
848.43
23
9.67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国民大革命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