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B.轻工业发展迅速
C.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D.工业结构合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史》一书记载:“1912年日本输华商品总值只有9 000多万两白银,1919年增至2.4亿两;美国从1913年的3 500多万两,增至1919年的1.1亿两。日本由原来在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中占第六位上升到与首位的英国势均力敌;美国在华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以下对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美、日有效地遏制了英、法的对华侵略
B.日本、美国乘一战之机扩大了对华侵略
C.欧洲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
D.列强在华的侵略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进入了进一步发展阶段。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本过万元的企业有数十家,其中面粉、纺织、化工业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我国民族工业在这期间得以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内因是(   )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设厂
B.欧洲列强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表明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

A.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
C.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中国近代某纱厂1914-1919年不同年份生产一包棉纱(16支)的盈利情况示意图。导致此时期图中盈利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辛亥革命胜利的推动 B.抵制外货运动的促进
C.列强经济侵略的放松 D.政府鼓励实业的推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出自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 (    )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 =100)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910944 
100
28302403
 100
5299517
 100
1914
15207580
108.5
16696945
 58.9
4951471
93.4 
1917
51989185
53.6
 
 
2309160
43.6
1918
49890293
51.5
 
 
1568853
 29.6

 
①列强忙于一战,商品输出减少          ②国内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③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影响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把辛亥革命后和新中国成立初的两个时段称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两个春天”。这“两个春天”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相对有利的国际市场环境
B.政府政策的有力推动
C.列强侵略瓦解了自然经济
D.倡导国货运动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表,表中内容表明这一时期(    )

(注:市场商品量包括国内生产(含在华外商工厂生产)商品、进口商品;进口净值指进口总额减去出口总额的差值。)

A.中国的国际市场份额扩大
B.列强对华商品输出逐年下降
C.中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D.中国市场商品总量由增到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列强在华投资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其中表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  )

时间
1840~1895
1895~1911
1911~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5~1949
国家

英国

美国
美国

数量(万元)
8026
33955
69627
11969
262096
47918
比重(%)
82.5
28.1
44.2
37.3
75.5
68.1

A.英国、美国、美国        B.美国、日本、美国
C.英国、日本、美国        D.美国、英国、日本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中一位中国人划着写有“中华货”、“中国出品”、“中国自造土产”的小船,在“泊来货”的汪洋大海上前行。该图(    )

A.揭露了列强武装侵华的恶劣行径
B.表明了“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
C.说明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D.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后来,中国制造商开始建造火柴厂、面粉厂、纱厂和纺丝厂。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往往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不喜欢欧洲的统治,因为这种统治授予外国商业竞争者以特权。但他们也不太喜欢北京反动的帝国朝廷,因为它既不有效地抵抗外国人,也不去了解现代经济的性质和需要。”以下对此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材料中叙述的企业属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B.从材料中能够看出此类企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当政者以及外国人的双重阻碍
C.材料中的此类企业凭借其技术及管理优势“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
D.“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尴尬的处境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
来源:2015届广东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代民族企业举步维艰,但是中国民族企业像一棵小树在夹缝中还是逐渐生长。以下两家近代企业的共同点有      (   )

①它们都采用机器生产 ②都是近代中外合资企业 ③都是洋务运动的直接产物 ④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茅盾在小说《春蚕》中写道:“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这段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商品经济对小农经济的冲击 B.农民阶级的愚昧落后
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调查全国的资源和工业情况,在此基础上,1934年9月到1935年4月制定了《重工业建设计划》、《战时燃料及石油统制计划》、《四川水力建设计划》、《运输动员与统制初步计划》、《粮食存储与统制计划》等。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    )

A.加紧动员全国物力围剿工农红军
B.自主强力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着手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来袭
D.积极因应日本帝国主义步步侵逼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茅盾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对这段描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国民大革命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