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二年学者张素民提出:“……我以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所谓节制的资本主义,即一切经济事业,受政府的节制或限制,甚或由政府自办,这与亚当斯密之自由放任政策完全相反。……换句话说,即是统制经济。中国今日之现代化,宜急起直追,努力进行,决非私人资本所能办到。”下列说法与材料主张不相符的是( )
A.实行统制经济发展模式 |
B.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
C.大力发展官僚资本主义以求取现代化 |
D.避免西方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弊端 |
1936年初,国民政府规定,对农产品加工,提倡就农村或其附近发展,对一般工业应由政府实行保护和奖励的政策,对于那些地方上无力举办的大工业,应由政府、企业家一致进行。这说明国民政府采取的行动是( )
A.实行“币制改革” | B.鼓励外资投资国内产业 |
C.提倡国货运动 |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下表为1894年、1914年的外国资本在华资本结构图表(单位:万元),据此可知( )
A.1894年后因中国民族工业的萧条外国资本急剧膨胀 |
B.外国资本的扩张导致中国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
C.一战前外国资本在中国的扩张达到近代时期的最高峰 |
D.列强的在华投资中交通业和工业比重上升较快 |
“忽如一夜春风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分别用来形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哪两个阶段最恰当?( )
A.“一战”时期、1928~1936年 | B.洋务运动时期、“一战”时期 |
C.“一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 D.1928~1936年、三大改造时期 |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但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却把这一发展称之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的社会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 B.中国民族工业结构不合理 |
C.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的混战状态 |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
1935年11月,作为对美国实施购银法案的一种应对,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了法币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和改变白银无序外流的势头,维护了中国币值的相对稳定,但作用和意义只是相对的和暂时的,法币改革并没有真正解决白银大量外流和银根紧张的问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向美国和英国大量出售白银以换取美元和英镑 |
B.中国近代长期以来货币混乱的情况难以改变 |
C.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 |
D.国民政府垄断了货币的发行权 |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与列强谈判后颁布了一系列进出口新税则,将进出口税分为了7.5%到50%共14级累进税率,打破了“值百抽五”的不分等级的旧税率。这种变化使中国( )
A.民族工业得到有效保护 |
B.政府财政大幅度增加 |
C.关税自主得到了实现 |
D.基本掌握海关行政管理权 |
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该政策( )
①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
②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
③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
④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下表反映了1933~1936年间中国锑锡生产和输出变化情况(单位:吨)。
年份 |
锑 |
锡 |
||||
生产量 |
输出量 |
输出占生产% |
生产量 |
输出量 |
输出占生产% |
|
1933 |
11290 |
11170 |
98.9 |
8492 |
9611 |
113.2 |
1934 |
13833 |
13450 |
97.2 |
8132 |
6442 |
79.2 |
1935 |
15185 |
14186 |
93.4 |
11009 |
9180 |
83.3 |
1936 |
14338 |
13168 |
91.8 |
12954 |
11260 |
86.9 |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 中国近代矿业企业以官僚资本为主
B. 抗日战争前的矿业生产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C. 锑锡产量的逐年增加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迅速
D. 中国近代矿业呈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忽如一夜春风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分别来形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哪两个阶段最恰当( )
A.一战时期、1928~1936年 | B.洋务运动时期、一战时期 |
C.一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 D.1928~1936年、三大改造时期 |
关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生存的状况,从下表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1912~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生产指数(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
||
民国初年 |
1912~1920 |
13.4% |
一战后 |
1921~1922 |
-4.59% |
国民政府前期 |
1927~1936 |
8.7% |
抗战期间 |
1937~1945 |
-2.45% |
两党内战 |
1946~1949 |
-0.68% |
①民国时期民族工业一直呈下降趋势
②其中的两次快速发展均得益于社会的巨变
③战争对民族工业造成极大影响
④民族工业的发展具有曲折性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下表为“1936年中国工业资本产业结构状况表(单位:万元)”,图表信息反映出当时( )
|
本国资本 |
外国资本 |
合计 |
|||
轻工业 |
71137 |
39.77% |
61269 |
42.22% |
132406 |
40.87% |
重工业 |
65745 |
36.76% |
74531 |
51.35% |
140276 |
43.29% |
其余产业 |
41991 |
23.47% |
9328 |
6.43% |
51319 |
15.84% |
总计 |
178873 |
100% |
145128 |
100% |
324001 |
100% |
A.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B.轻重工业均衡发展
C.工业生产的半殖民地化
D.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
福建省银行于1935年 10月在福州成立,其银行行歌中写道:“开发资源,促进生产,建国建省,舍此末由。调节荣枯,平衡盈绌,备用财富,欲其畅流。鼓起服务精神,抛却利润观念,惟桑梓繁荣是问,惟大众福利是谋……”由此可见当时福建
A.通货膨胀严重 | B.银行以营利为目的 |
C.开始有近代金融机构 | D.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
下列对中国近代“抵制洋货”这一历史现象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
B.促使近代中国实现了富强 |
C.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出现多次“抵制洋货”运动 |
D.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