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某一时期,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的地方志都有如下记载:“人口大减,土地荒芜,经界变形”,各省“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指房屋土地),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还,反致无所归宿,乃不得已占别家之产以之自活。辗转易主,遂至境内之田,皆非原户。”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 B.鸦片战争 | C.太平天国运动 | D.洋务运动 |
德国著名太平天国史专家施泰格曾说:“该党(指国民党)认为,民族文化主义能够成为抵御各种外来意识形态的坚强壁垒。一旦出现用文化来表现的民族主义,太平军便不再成为楷模,相反,同治中兴的代表人物首先是曾围藩,成为民族英雄,因为他们捍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作者旨在表明国民党
A.用传统文化来抵御各种外来意识形态 | B.美化曾国藩,歪曲历史事实 |
C.对太平天国运动由肯定到否定的原因 | D.质疑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它产生于农民运动中,却又游离于农民斗争之外,这决定了它不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只不过为19世纪中国的社会思想留下一份珍贵的资料……”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天朝田亩制度》 | B.《海国图志》 |
C.《资政新篇》 | D.《孔子改制考》 |
近代太平天国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一制度( )
A.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
B.反映了农民阶级实现农业近代化的强烈要求 |
C.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D.反映了农民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 )
①都反对外来侵略②具有宗教色彩③形成了统一的领导核心④笼统排外⑤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A.①②⑤ | B.③④⑤ | C.②③⑤ | D.①②③④ |
《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与这一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辛亥革命 | D.国民革命 |
恩格斯在《波斯和中国》一文中说:“古老中国的末日正在迅速到来。国内战争已使帝国的南方与北方分立……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这里的“国内战争”是指(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 B.太平天国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 |
【原创】历史口号或纲领曾经引领过那个时期的历史,从中我们能够读到那个时期的历史,下列近代中国历史口号或纲领,不能明确体现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思想的是( )
①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 ②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
③中共二大提出的最低纲领 ④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学者张鸣认为: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入世界还会晚若干年。他这样说的理由是( )
A.太平天国政府执行对外开放政策 |
B.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催生了洋务运动 |
C.太平天国运动迫使清政府对外开放 |
D.太平天国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
清史专家赵尔巽认为:“(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下列选项与此观点不一致的是( )
A.太平革命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血腥的‘十字军’ |
B.逆贼洪秀全…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寸草不留 |
C.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 |
D.洪秀全揭橥拜上帝教大旗后,就开始毁灭道观、寺庙…… |
【改编】下述主张出自于《天朝田亩制度》的是
A.“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
B.“兴医院以济疾苦……仰体天父、天兄圣心者,题缘而成其举。” |
C.“讲求泰西士农工商之学,裕无形之战,以固其本。” |
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
联合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贩卖活动呈现出日益猖獗之势,全球几乎每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犯罪活动的侵扰。为此,联合国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切实加大对人口买卖活动的打击力度。近代中国也有类似的主张,下列文件体现这一主张的有
①《海国图志》 ②《资政新篇》 ③《北京条约》 ④《应诏统筹全局折》 ⑤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A.①③④⑤ | B.②③ | C.③⑤ | D.②⑤ |
1861年1月奕在奏折中说:“综观天下大局是今日御夷,譬如蜀之待吴,蜀与吴,仇敌也,而诸葛亮秉政,仍遣使通好,约共讨魏。”对材料理解最全面的是
A.视太平天国为威胁清朝统治的头号敌人 |
B.清政府已决定了“借师助剿”的方针 |
C.主张与列强“和好”共同镇压太平天国 |
D.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当齐嘉汝忠义也。兹特降谕,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
——摘自1853年杨秀清等《谕英使文翰》
材料二: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唯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摘自1859年洪仁干《资政新篇》
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杨秀清对外态度的要点(不要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归纳洪仁干对外态度的要点(不要照抄原文)。
(3)概括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处和不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