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浮雕,有两块是反映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这两大历史事件的相似之说法最准确的是
A.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口号 |
B.在革命政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 |
C.曾在武汉建立与清朝正式对峙的政权 |
D.革命纲领都有反封建的性质 |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据图1、图2分析列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划分“势力范围” | B.使战争中获得的权益能得以落实 |
C.进行资本输出 | D.扶植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
有关《资政新篇》理解错误的是:
A.太平天国后期所颁布的 |
B.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资本主义方案 |
C.主张向西方学习 |
D.表达了农民阶级的理想与追求 |
“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由此,他们的努力只不过造就了散落在一个传统国家的一些新派孤岛而已”。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洋务运动 | B.太平天国运动 |
C.维新变法运动 | D.辛亥革命 |
今年三月十九日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160周年纪念日,厦门市某中学历史教师组织了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课堂讨论。下列同学对其两个纲领共同点的评价,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农民的诉求 | B.否定了封建剥削制度 |
C.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 D.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
某中学历史教师组织了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课堂讨论。同学们对其先后颁布的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点做了评价,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同学:两个纲领都体现了农民的诉求 |
B.乙同学:二者都否定了封建剥削制度 |
C.丙同学:纲领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
D.丁同学:两个纲领都不符合时代潮流。 |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
B.不能承担民主革命重任 |
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
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的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 )
A.阶级矛盾激化 | B.中国主权丧失殆尽 |
C.清政府角色的变化 | D.民族矛盾缓和 |
“(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五四运动 | D.国民革命运动 |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
A.禁烟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太平天国运动 | D.文化大革命 |
以下两幅图片反映的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是( )
A.鸦片战争直接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
B.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
C.太平天国运动直接引发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 |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
杨秀清在《谕英使文翰》中说:“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当嘉汝忠义也。”这表明太平天国的局限性在于( )
A.力图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 B.小农的保守意识 |
C.没有与外来反清势力联合 | D.对西方列强本质认识不清 |
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
A.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
B.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
C.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
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国”,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而辛亥革命后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