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培根(1561-1626年)所确立的实验观察和归纳推理法、牛顿(1643-1727年)提出的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不但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和理论框架,而且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上述历史现象( )
A.促进地圆学说在欧洲普遍传播 |
B.导致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 |
C.成为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来源 |
D.产生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流派 |
16、17世纪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神圣化的知识。科学革命的思想巨变使他们重新考察和描述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在这里,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作出“革命”性描述的理论是
A.进化论 | B.万有引力定律 | C.量子论 | D.相对论 |
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等人,对近代欧洲的科学革命都卓有贡献。对此“革命”正确认识的是( )
A.他们的理论为人类辩证地看待世界提供了途径 |
B.他们的学说使巫术等迷信行为销声匿迹 |
C.他们的理论揭示了宇宙运行的真理 |
D.他们的理论肯定了人类以理性面对世界的态度 |
爱因斯坦说自己是站在牛顿的肩上取得了科学成就。下列关于牛顿经典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 |
B.相对论出现后,牛顿力学体系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
C.相对论否定了牛顿力学体系的绝对时空观 |
D.相对论继承和发展了牛顿力学体系 |
“由于他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想开始盛行。”材料中的“他”对自然科学的突出贡献是
A.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 | B.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
C.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 D.动摇了传统宗教信仰 |
《科学的旅程》一书认为,“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说得到了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的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下列史实符合该论述的是( )
①从亚里斯多德学说到自由落体定律②从神创论到生物进化论
③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电磁感应理论④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
A.①②③ | B.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其主旨意在突出微观研究领域的特殊性。这一论断与下列哪一思想主张相似( )
A.道法自然 | B.法天而治 |
C.心外无理 | D.理生万物 |
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
A.日心说 | B.量子论 |
C.相对论 | D.经典力学 |
我们日常生活所提及的“四维空间”,大多数都是指爱因斯坦在他的《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中提及的“四维时空”概念。根据这一概念,我们的宇宙是由时间和空间构成。这说明( )
A.牛顿力学体系存在对宇宙认识的误区 |
B.科学的发展带来人类思维方式的改变 |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宇宙的真相 |
D.相对论推动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杜绝儒家以外其他思想的传播 |
B |
伏尔泰倡导君主立宪制度 |
推动英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
C |
“八七会议”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
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 |
D |
牛顿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 |
对启蒙思想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 |
伽利略认为木星有若干卫星,卫星像月亮围绕地球那样绕着木星转,天体也许具有和地球一样的实质,地球和天空之间的传统区分开始引起怀疑。约翰·多恩表达了17世纪初新天文学扰乱人心的影响。他写道:“一切都破碎了,一切都失调了。”这主要表明“新天文学”
A.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
B.引起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 |
C.动摇了人们对封建神学的迷信 |
D.推动了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
英国思想家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发展,他的思想最有可能借用了( )
A.进化论原理 | B.相对论原理 |
C.万有引力定律 | D.主权在民思想 |
电视片《大国崛起》指出:“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升起,这些今天看起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材料所说“简单至极的问题”得以破解的自然科学成就是( )
A.牛顿力学 | B.达尔文的进化论 |
C.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17世纪,处于科学革命中的西欧,“肯定自然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常识,但科学的素养对于人类,以及对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实际产生的作用还是很小”。这一现象说明
A.民众仅从实用角度理解科学革命 |
B.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 |
C.科学革命只影响到知识阶层 |
D.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