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经济的变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
问题:
(1)上述照片折射出近代上海经济的哪些历史性变化?
(2)你认为照片对于历史研究具有怎样的史学价值?
重庆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在近现代经历了几次发展的机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以下材料均摘自李家发《重庆历史与文化》)
材料一:1891年重庆最早的近代工业森昌泰、森昌正火柴厂建立。19世纪末,近代纺织业在重庆兴起并迅速发展,1900年重庆纺织厂约占全国织布厂总数的30%。1908年重庆的第一家蒸汽机械缫丝厂建立,辛亥革命后,发展迅速,剿丝厂和剿丝车占全省(四川省)剿丝业的35%和31%。1899年,举人文国恩筹办了重庆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煤矿,到1911年,小煤矿已发展到近30家。
材料二:1937年9月至1940年6月,迁入重庆的民营企业达254家,占迁川厂矿的90%。国民政府的9家兵工厂也迁入重庆,加上原有的两家,约占兵工署直属兵工厂总数的三分之二。重庆建成为包括军工、钢铁、机械、化工、建材、纺织、造船等门类齐全的工业基地。
材料三:1964年,中共中央和全国计划会议提出:“以重庆为中心,用三年或稍长一些时间,建立起一个能生产常规武器长一些时间,建立起一个能生产常规武器,并且有相应的原材料和必要的机械制造的工业基地”。
材料四:1997年重庆被设为直辖市,重庆迎来了发展的新春天。图9是90年代末现代化重庆崛起的景象。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重庆近代工业兴起的特点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重庆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央这一计划的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要以重庆为中心?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90年代末重庆飞速发展的原因。
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实业救国”是直接针对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我国民族危机而提出,其主流是积极的、进步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实业救国”只是一种幻想,既振兴不了实业,更不可能救国。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史实并选用适当的角度进行评述。
张謇是中国近代名人。近年,他在经济领域的活动已成为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阅读下列图像资料,完成问题:
(1)甲午中日战争后,一些人认为振兴实业是救国的重要方法,张謇甚至把实业称为“富强之大本”。试分析这一思潮出现的社会原因和他办厂的目的。
(2)依据图2、图3,说明张謇所办企业的特点。
(3)根据本题提供的图像资料,为张謇写一篇小传。请列出小传中应该使用的关键词。(4-6个)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盛宣怀建议李鸿章用建造商船来提供建造兵舰的费用,被李采纳。1873年,轮船招商局正式营业,盛宣怀担任会办。1875年李鸿章又委任盛宣怀办理湖北煤铁矿务,从此他又开始办理矿业。 1882年为了阻止外国人在中国沿海建立电报网,李鸿章委任盛宣怀建立上海至广东、宁波、福州、厦门等地的电报线。1892年起,盛宣怀又开始在上海督办纺织业,1894年开办华盛纺织总厂。 1895年10月2日,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1896年在张之洞等保荐下,盛宣怀经办芦汉铁路,……1898年创办中国通商银行。从此,盛宣怀将活动中心移到上海,几乎总揽了关系中国经济命脉的多家洋务企业,被喻为“一只手捞十六颗明珠”。
——《中国企业家》
材料二 ……周(周学熙)一生在官场上的大部分时间追随袁世凯,……两度出任袁世凯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成为袁世凯经营北洋事业的经济总管。他一生创办了15个企业,建立起包括水泥、煤炭、纺织、玻璃、自来水、机器制造、金融保险、农垦等多部门的周学熙资本企业集团。时人把他同南通大生资本集团的张謇相提并论,称之为“南张北周”。
——《中国企业家》
材料三 怎样才能统一政府的财政?财政部长宋子文已经召开过两个会议,一个讨论财政,一个讨论经济建设,他详细阐述了国家财政的混乱状况,并向全会呈上这些会议的详细建议。这些建议谈到如何划分全国和各省的收入来源,取消国内的过境税,恢复关税自主,清理国家债务,统一币制,促进商业,稳定货币市场,建立政府的中央银行,管理私营的银行体系,发行公债以提供遣散部队和建设的费用。宋博士坚持,财政统一和国家预算的采用是必不可少的;除非实行这两件事,否则恢复财政将是空谈。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之第Ⅱ章《国民革命:从广州到南京,1923—1928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盛宣怀系列经济活动的特点及其作用。
(2)据材料二,分析“周学熙资本企业集团”得以建立的有利因素。
(3)南京国民政府是如何实践材料三中宋子文统一政府财政主张的?这些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4)上述三则材料从深层次反映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人之经营丝厂业者,则自黄佐卿先生始。黄佐卿先生……首建丝厂于沪上北苏州河沿岸。丝车仅一百部,定名曰“公和永”。怡和与公平洋行接踵而至,各建一厂,每厂亦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器均购自意法等国。是年,三厂建设告竣,越年,同时开工。其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三厂用意人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厂务。……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三厂资本耗损殆尽。
材料二:“英国人认为,机器进口(指向中国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中国多织一匹,即我国少销一匹。销路既阻,出货必减,将来船行受亏,姑置不论;我国所有各厂,不久已将停闭,致工人无处营生也。”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作简要评述。(180字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陈启沅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各国,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非笑之。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有人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乡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沅)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率之(终于)风气日开,南、顺各属相仿效。今(1910年)则全省缫丝尽用机器,多至数百家……
——《南海县志》
材料二: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的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个理由是男女在同一厂房里作工,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1874年《捷报》卷12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把有关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的结论?
阅读以下材料:
上海机器造纸厂(伦章造纸厂)名义资本为15万两,分为1500股。每股100两,但只有1100股认购并缴足了。公司是私家经营,职工有外籍技师1人,中国职工约100人。此厂每月能产纸60吨,实际上1891年全年产纸共600吨。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过股息。因为这个原故,同时又由于原材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希望它只是暂时停业。此厂的产品在纳税方面并未享受什么优待的章程。
摘自《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年)
回答:根据材料,把伦章造纸厂的基本情况概括为若干要点列出来;并指出这个厂的命运说明了一个什么重要的道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通州)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
摘自张謇《大生纱厂厂约》
材料2 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指农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唯择一、二大宗实业,……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而确有关于社会农、工、商之进者,酌量财力,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兴趣,余悉听民办。謇对于官业之主张,至扩张民业之方针,则当此各业幼稚之时,舍助长外,别无他策。
摘自张謇《宣言就部任时之政策》(1913年10月)
材料3 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摘自《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说明张謇兴办实业的主要动机。
(2)根据材料2、3说明为发展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张謇提出的重要经济主张和政策。
(3)根据材料2简说张謇在哪一个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以上思想主张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