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有学者曾这样评论颁布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某国宪法:这部宪法“含糊不清,残缺不全。承认‘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却没有明确规定政治体制,而且这部宪法还可以同样适合于君主制。”这反映了当时该国

A.政治派别复杂且各具实力 B.启蒙思想不够充分
C.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 D.容克贵族势力强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的发展似乎故意和这位伟大的德意志帝国的开创者——俾斯麦,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继位,在很多问题上与俾斯麦分歧严重。1890年,75岁的俾斯麦被迫辞职。这说明了(   )

A.依据《1871年德意志宪法》德皇有权罢免宰相
B.未经联邦议会通过,威廉二世辞退俾斯麦的做法有违宪法
C.依据《1871年德意志宪法》规定,俾斯麦任期已满
D.共和派势力削弱,君主派占上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德意志帝国宪法》中规定:帝国皇帝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皇帝对外宣战或缔约一般要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材料表明

A.皇帝并不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B.皇帝权力受到联邦议会限制
C.联邦议会权力高于帝国国会
D.帝国皇帝具有专制独裁权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法国1875年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使两国走上了代议制道路。下列关于它们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国家元首无权任命内阁(政府)成员      ②国会由两院组成 
③国家元首都有解散或部分解散议会的权力 ④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解释说:取息是不得已的,“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
——转引自叶坦:《大变法》
材料二  1871年1月,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4月颁布宪法,君主立宪政体确立。那种对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民主成份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德意志帝国设有一个普遍的、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帝国国会不是一个“假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国会享有立法权。……俾斯麦推行过迫害社会民主党的《反社会主义法》,但同时,社会民主党的领袖仍然可以在国会慷慨激昂地声讨俾斯麦的进攻。……另外,德意志帝国还存在着新闻自由。……1908年,国会又通过了《帝国结社法》。                       
——摘自景德祥《重新审视德意志帝国的现代化》
材料三  1906年底,孙中山着眼于中国的实际国情,设计出“五权宪法”:“因为要通过考试制度来挑选国家人才。我期望能根据这种办法,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人才,使优秀人才掌管国务……单纯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方法,就往往会使那些有口才的人在选民中间运动,以占有其地位,而那些无口才但有学问思想的人却被闲置。
至于纠察制度,是除了要监督议会外,还要专门监督国家政治,以纠正其所犯错误,并解决今天共和政治的不足处……从正理上说,裁判人民的司法权独立,裁判官吏的纠察权反而隶属于其他机关之下,这是不恰当的。“
──孙中山著《与该鲁学尼等的谈话》
材料四  1990年,东欧开始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局势也陷入动荡,到年底也瓦解了。美国一些“战略家”认为中国也挺不了多久。一时间,“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
——钟之成《为了世界更美好---江泽民出访纪实》
1991年4月20日某重要杂志发表《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一文,说:“不问姓‘社’姓‘资’,必然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葬送社会主义事业。”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1)材料一是王安石就青苗法的哪一方面进行的说明?并概括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归纳作者关于对“德国政治制度民主化”评价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3)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理论来源是什么?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为什么要增设“考试权”和“纠察权”。它给我们有何启示?
(4)材料四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遇到了哪些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人采取了哪些措施?
(5)综上所述,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结合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德国的幼儿园在F.W.A.福禄贝尔推动下有很大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数量不断增加。以普鲁士地区为例,1867—1881年间新建的学校达6000多所。而职业教育与实科学校教育的发展尤为突出,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摘编自马立志《成功的教育》
材料二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初等小学算术科,自第三年起兼课珠算’’;“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
——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要开发有关自然科学学科的全国统一标准,将数学和自然科学列入5门核心课程(另外三门是英语、历史和地理)中。1986年,法国国民教育部公布高中课程改革计划,规定必修课设物理和自然科学。各国在课程的设置上,把人文科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原联邦德国和英国都把人文科学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这其中,为了重建精神价值,恢复道德教育,各国都对道德价值观念和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越来越把道德价值观念结合进“课程设计”和“校外教育设计”之中。
——摘编自卜玉华《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德国教育处于世界领先的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这些改革措施有何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课程改革的什么发展趋势,并简要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个民族或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对于相应的地域或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有深刻的影响。“祖宗之法”是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的“政治文化”则呈现不同的特点。
材料一 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说:“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之为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宋代士大夫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经常与“祖宗之法”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祖宗之法”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两宋对于“祖宗之法”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权力机构的分立与集中②,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③,乃至赵宋王朝的兴与衰④,处处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的问题。
——摘编自陈苏镇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
(1)依据所学知识,在标示的①②③④中任选两点,予以说明。你如何评价宋朝这种特别重视“祖宗之法”的政治取向?
材料二 在启蒙运动中,“人们逐渐相信,当前人类活动的各方面已非过去所能比拟,将来在各个领域注定会出现没有止境的进步”。(P.L.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由于人类是可以改善的,因此他们认为变革和进步可以逐步改良社会……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宗教制度必须进行改革”。(P.T.马修斯等《西方人文Ⅲ: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的上述政治理念的影响之下,19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变革。19世纪欧洲政治变革大事记

年代
事    件
1830年
法国七月革命,建立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1832年
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1848年
法国二月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国
1861年
撒丁王朝基本统一意大利,实行君主立宪
1867年
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1871年
德意志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男性公民均获得选举权,法国共和制度最终确立
1884年
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

(2)材料二反映了欧洲怎样的政治文化理念?依据上表,概括19世纪欧洲政治变革的主要方面?任选其中一个方面予以说明。
材料三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康有为对待“祖宗之法”的看法,简要评论这些看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并促成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德国出现领导力量“错位”的主要表现是(  )

A.德意志的四分五裂,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B.俾斯麦的雄才大略,推行“铁血政策”
C.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
D.普鲁士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发展迅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著名历史学家瑟诺博斯曾写道:“宪法曾赋予共和国总统以任命阁员之权,但没有决定在任何限度以内他可以真正使用这种权力。……宪法中,虽规定有内阁,但内阁如何运用,内阁总理地位如何,则都靠习惯的发展。……几个政党联合轮流执政使这样一个七拼八凑的宪法不符合任何政党的理想。”下列不符合作者对该宪法评论的是

A.宪法的产生适应了社会需求,实现了各利益集团的权力平衡
B.内容不全面造成的缺陷为当政者提供了很大解释空间
C.内阁对国家元首负责
D.议会有一定制约总统的权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请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哪一重要事件奠定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伯利克里时代在调动雅典公民参政积极性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2)在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过程中,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该政体确立的标志是什么?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看,19世纪上半期英国政治体制变革的主要表现。

(3)美国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其确立了美国的政体是什么? 1787年宪法是如何实现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的?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有何作用
(4)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扩展过程中,德国的代议制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指出德国代议制确立的政治前提及法律依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不同国家因为地理环境、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时代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制度。高一学生以“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为题,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请结合大家收集的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材料三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了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请问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朝和雅典的政治制度以及它们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是什么?法国能够采取这种方式确立民主制度的根源何在?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的知识,明确德国确立了什么样的政体?材料中的“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和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C.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D.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l914年”中写道:“从1763年至l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然而到l914年时,欧洲诸强国已吞并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这一进程早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技术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国家建设和海外扩张以前就已开始。上述这些引起了以三大革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连锁反应。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1)请论证说明材料中关于欧洲扩张和其推动力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论证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二 某班研究学习小组搜集的史料及由此得出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英国组
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   
——《欧洲文化史》
《权利法案》的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经成为一个民主国家。  
——《全球通史》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上半期,英国民主化的趋势不断发展
德国组 
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帮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第18条:(皇帝)“有创建法律之权”。    ——《德意志帝国宪法》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2)材料二中哪一组学生得出结论依据的是原始(第一手)史料?英国组结论的依据是否充分?说明理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说法,符合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有(   )
①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②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 
③宪法赋予议会立法权                   ④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权力划分与制约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洛克主张行政权与处理外事的权力虽有别,但实际上却不便于由互不隶属的人去执行。体现在国王及政府身上的行政权在立法权的控制下管理国家;在国王及其政府的行动破坏国家的法律时,立法机构有权更换国王及政府。
(据庄锡吕《西方文化史》等)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掌握在一个机关手中的话,国家将落到暴政下面。如果在一
个机构中同时集中司法权扣行政权,那么也将同样流于专制。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
同样不会遵守法律,因为法律是自己制定的。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洛克与孟德斯鸠政治主张的异同点。
材料三 表3  1787年制宪会议关于立法问题的争论(节选)

主张
争议项目
弗吉尼亚州代表
新泽西州代表
立法机构
由两个部门组成
只有一个部门
立法权
来自人民
来自各州
立法原则
立法有多数同意即可通过
少数票数反对即可阻止立法
立法权力范围
立法机构可以为全国性的事务立法
立法机构只能为有限的事务立法
立法机构可以否定所有州的法律
立法机构可授权行政机构强制服从法律
注:弗吉尼亚州占美国总人口的20%,斯泽西州占美国总人口的5%

(据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
(2)依据材料三,分析上述争论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哪两大矛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争论在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达成妥协的。
材料四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摘录:
第一条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二十条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3)依据材料四指出德国宪法中的民主因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