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重庆市五区高三第二次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西方的学者这样评价秦朝及统治者:“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D.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来源:2014届重庆市五区高三第二次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朝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D.男女分工明确
来源:2014届重庆市五区高三第二次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右图中的长安、洛阳、扬州、广州、泉州、明州、登州是唐代著名的大城市。由此可以获取的最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A.经济中心不再是政治中心
B.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C.扬州和广州为超越两都的政治经济中心
D.开放的对外政策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来源:2014届重庆市五区高三第二次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王守仁 B.陆九渊
C.李贽 D.黄宗羲
来源:2014届重庆市五区高三第二次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今年是农历的“马年”,观察右图,其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字体设计具有甲骨文的象形特点
B.展现了文人画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C.是绘画艺术与书法艺术的有机结合
D.体现了中国字注重象征意义的风格
来源:2014届重庆市五区高三第二次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各种穿越剧、抗日剧和历史剧轮番上演,一些影视作品中的雷人情节严重干扰了广大观众的正确历史观的形成。以下电视剧里的场景中违背史实的最佳选项是
①中共地下党员在地铁车站向同伴传递日军情报
②女主角优雅地的向康熙皇帝展示自己的无袖旗袍
③一对年轻人身穿列宁装和布拉吉,唱着苏联歌曲去剧院观看“样板戏”
④一位刚来深圳打工的年轻人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毅然辞工回家复习准备考大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来源:2014届重庆市五区高三第二次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
C.工业化建设成就辉煌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来源:2014届重庆市五区高三第二次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①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②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③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的国籍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来源:2014届重庆市五区高三第二次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1957年3月25日
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另一项条约成立欧洲原子能联营。两个组织都于1958年1月1日行使职能。
1957年11月14日到16日
十三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在莫斯科开会。会议要求团结起来,反对外部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在内部消除机会主义。
1957年12月19日
北约组织在巴黎召开最高级会议,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

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               
B.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备战状态
C.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    
D.世界处于美苏冷战格局,新的力量已孕育

来源:2014届重庆市五区高三第二次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
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C.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
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来源:2014届重庆市五区高三第二次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他是   

A.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B.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来源:2014届重庆市五区高三第二次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被誉为“震撼世界的10本书之一”,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主要是因为它

A.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进一步证明了“上帝造人说”的合理性
C.改变了人对自身与环境的看法,动摇了对上帝的信仰
D.深化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进一步认识,开创了分子生物学
来源:2014届重庆市五区高三第二次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发生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世事纷纭已极。和会散后,又益以青岛问题,集矢曹、章;继以罢学,牵率罢市。咄咄学生,救国良苦……国中革命之说,暗长潜滋。
——根据《严复集》整理
材料二 日本人的暴行和残酷,有助于中国各界人士民族主义思想的加强,现代中国的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同感。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1943年1月,美、英两国正式废除了在华领事裁判权等项特权。1945年6月,世界上50个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制宪会议上签署《联合国宪章》,中国的大国地位通过联合国宪章得到了国际法的正式确认。    ——百度文库 
从战略上,中国抗日战争积极配合和支持了盟国的作战,不仅打破了日军北进苏联的计划,而且迟滞了日军南进太平洋的行动,彻底粉碎了德、日法西斯北攻高加索、中东,南攻澳大利亚、锡兰,在埃及和印度实现东西会师的战略企图
——岳思平《中国抗战为世界和平做出历史贡献》
材料三 国际联盟之宗旨规定: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
——《国际联盟盟约》
联合国之宗旨为: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四、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成上述共同目的。
——《联合国宪章》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严复所称“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为“利己杀人,寡廉鲜耻”的依据,从政治与经济的角度,归纳“一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上,联合国与国联的规定有何不同?联合国“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该“中心”在“制止侵略”方面的一个实例。

来源:2014届重庆市五区高三第二次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解释说:取息是不得已的,“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
——转引自叶坦:《大变法》
材料二  1871年1月,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4月颁布宪法,君主立宪政体确立。那种对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民主成份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德意志帝国设有一个普遍的、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帝国国会不是一个“假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国会享有立法权。……俾斯麦推行过迫害社会民主党的《反社会主义法》,但同时,社会民主党的领袖仍然可以在国会慷慨激昂地声讨俾斯麦的进攻。……另外,德意志帝国还存在着新闻自由。……1908年,国会又通过了《帝国结社法》。                       
——摘自景德祥《重新审视德意志帝国的现代化》
材料三  1906年底,孙中山着眼于中国的实际国情,设计出“五权宪法”:“因为要通过考试制度来挑选国家人才。我期望能根据这种办法,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人才,使优秀人才掌管国务……单纯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方法,就往往会使那些有口才的人在选民中间运动,以占有其地位,而那些无口才但有学问思想的人却被闲置。
至于纠察制度,是除了要监督议会外,还要专门监督国家政治,以纠正其所犯错误,并解决今天共和政治的不足处……从正理上说,裁判人民的司法权独立,裁判官吏的纠察权反而隶属于其他机关之下,这是不恰当的。“
──孙中山著《与该鲁学尼等的谈话》
材料四  1990年,东欧开始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局势也陷入动荡,到年底也瓦解了。美国一些“战略家”认为中国也挺不了多久。一时间,“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
——钟之成《为了世界更美好---江泽民出访纪实》
1991年4月20日某重要杂志发表《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一文,说:“不问姓‘社’姓‘资’,必然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葬送社会主义事业。”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1)材料一是王安石就青苗法的哪一方面进行的说明?并概括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归纳作者关于对“德国政治制度民主化”评价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3)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理论来源是什么?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为什么要增设“考试权”和“纠察权”。它给我们有何启示?
(4)材料四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遇到了哪些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人采取了哪些措施?
(5)综上所述,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

来源:2014届重庆市五区高三第二次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