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52—450年间,罗马共和国先后铸造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公布于罗马广场,史称“十二铜表法”。此举的历史意义在于
A.在平民要求下设立,彰显民主政治的性质 |
B.作为罗马的基本法,标志着罗马法的成熟 |
C.保障平民利益,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
D.用文字明示法律规定,成为罗马法的渊源 |
“如果一个剪枝工人扔下树枝,将一路过的奴隶砸死,那么当他把树枝扔到公共通行的路上而没有事先警告以避免事故时才负责任。”这则材料主要说明罗马法( )
A.遵循“无过失便无责任”原则 | B.具有典型的形式主义特征 |
C.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D.注重法律证据的运用 |
下图为古罗马神话中的正义女神朱斯提提亚,她身穿白袍,右手提天平,左手执剑,双眼蒙布。如今在世界各地很多法院的门口都可以看到朱斯提提亚的雕像,雕像的背后大都刻有一句发人深省的古罗马格言:“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对该女神像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双眼蒙布,表示摒弃亲疏远近,理性客观
②左手执剑,代表维护统治阶级的权威
③右手提天平,象征公平裁判、人人平等
④身穿白袍,象征一身清白、刚正不阿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
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的解说词中这样说道:“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这说明( )
A.罗马法具有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
B.罗马法导致公司组织的诞生 |
C.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D.罗马法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形成 |
根据下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做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
B.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经比较完善,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 |
C.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 |
D.罗马的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等明显的狭隘性,可能与其存在大量习惯法有很大的关系 |
恩格斯说“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作任何实质性的修改。”由此看来罗马法主要调整
A.国际关系 | B.自由民之间的财产关系 |
C.市民与政府的关系 | D.罗马城邦与帝国新征服地区的关系 |
“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十二铜表法》)”这表明罗马法
A.注重规范公民的行为 | B.保护人们的私有财产 |
C.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 D.已经走向完整和成熟 |
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 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
根据罗马法,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 )
A.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
B.极力维护贵族的特权 |
C.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 |
D.体现了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的特征 |
《汉谟拉比法典》中称其条文为太阳神之意,《摩奴法典》被称为 摩奴神之意,《古兰经》被称为真主之意。而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典《十二铜表法》是“十人立法委员会”制定的,根本未称是神意,相反,法中还有调整宗教关系的规范。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 ( )
A.人定法而不是神意法 |
B.重实际而不尚理论 |
C.具有最完备的法律体系 |
D.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最完备 的法律形式 |
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
A.《十二铜表法》发布 | B.公民法出现 |
C.万民法产生 | D.《民法大全》编纂 |
《十二铜表法》第9 表公法中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告……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这不能够体现
A.城邦的民主化治理 | B.自然法的基本原则 |
C.保护平民的利益 | D.使私有财产免受侵害 |
“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为此罗马形成了
A.习惯法 | B.公民法 |
C.万民法 | D.自然法 |
下列属于公民法调解范围的是
A.罗马公民之间 | B.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之间 |
C.外邦人与外邦人之间 | D.罗马公民与奴隶之间 |